Hi quest ,  welcome  |  

东南亚与中国的崛起接力赛

07/06/2013 |陈刚| 联合早报
作为金砖四国的领头羊,崛起的中国近年来在经济转型与增长方面已略显疲态,其内政与外交领域也遭遇更多挑战。然而,中国经济的放缓并不可能阻止东亚继续崛起的步伐,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南边,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正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区域一体化加速的良好态势
  换言之,曾经在1990年代后期遭遇重创并被中国接走崛起接力棒的东南亚如今正试图东山再起,重新进入增长的快车道,并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如果东南亚诸国能够重夺崛起接力棒并在未来数年内保持稳健态势,那么这一地区与东北亚乃至世界其他诸强间的实力对比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亚太格局中的东南亚因素将会大大加强。
  从历史上看,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崛起要早于中国。在日本和“四小龙”经济腾飞之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在上世纪80、90年代承接了南下转移来的产业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暂时结束了这里的繁荣,产业开始转移到劳动力供给更为充沛、基础设施良好,且刚刚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中国。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进程,也给东南亚地区造成了复杂影响,一方面东南亚的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另一方面围绕中国为装配中心的跨国产业链的形成,带动了东南亚电子等产业零配件的输出,同时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成长以及所带来的庞大市场,也刺激了东南亚的出口与投资。但总的来说,从 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间,中国增长的速度要大大快于东南亚地区。
  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后,东南亚主要经济体和中国均没有受到太大冲击,经济继续实现快速增长,但两者间的增速差距在不断缩小。从目前看,东南亚诸国的平均经济年增长率能够稳定在5%左右,未来还有向上发展的空间,而中国已放缓到8%以下,这一探底进程却尚未结束。随着中国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已重新转移到东南亚甚至南亚地区,中国经济如今同样面临着十几年前东南亚国家面临的转型难题
  相比较而言,经过扩充后的东盟人口结构更为年轻,经济起点总体更低,自然资源也较为丰富,因而发展的空间也更大。经过多年的平稳增长,印尼(G20成员国之一)、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都已成为世界舞台上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体,各国之间的经济与人员往来在“亚细安经济共同体”蓝图的指引下会更上一层台阶。和中国相比较,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的副作用较小,通货膨胀指数相对较低,环境污染也没有中国严重。
  民主转型是东南亚崛起的新特色
  亚洲金融风暴以后,印尼等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政局出现动荡。然而,经过10多年的政治重塑,大多数亚细安国家构建了较为稳定的民主选举政治框架。虽然这些政治框架仍有较大改进余地,但整个国家基本能够以和平和制度化的方式实现领导人的选举,保证了地区的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确定性。印尼近年来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骚乱,而菲律宾政府与叛乱分子也于去年结束了长达40年的流血冲突,马来西亚大选虽有争议,但并未给经济和社会带来太大冲击。
  东南亚局势最大的变化在于缅甸近年启动的经济开放与政治放松进程。缅甸拥有6000多万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已经迈出了向世界开放的关键一步,并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重点关注的地区。如果缅甸能够在种族和解的基础上平稳推进民主进程,该国经济将拥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其国际地位也会进一步提升。总而言之,东南亚各国近年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面临着一个历史上少有的良好发展环境,这与世界其他一些地方经济低迷、政治动荡的局势形成鲜明对比。
  与中国、印度相同,东南亚是崛起中的南方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代表在其身后是等待崛起的非洲诸国、南亚诸国和中、南美洲诸国。全球化给这些经济体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曾经被“中等收入陷阱”阻碍的发展中国家正试图利用这些新的机遇来实现二次飞跃,这一进程对国际格局有着重大影响。
  对于中国而言,东南亚的再次崛起既是挑战,也带来新的机会。南中国海争端、产业转移都给中国在外交和经济上带来压力,但双方合作共赢的领域也在拓宽。数据显示,经济快速发展的亚细安正成为拉动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市场由于西方经济的持续低迷,中国对美、欧、日的出口份额或陷于停滞,或出现大幅下降,但对亚细安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份额却从2000年的6.5%上升到现在的10%日渐富裕的东南亚消费者正成为中国制造的强劲购买者。仅2012年一年,亚细安从中国进口就增长了约340亿美元,而同期欧盟对华进口减少220亿美元
  东南亚很多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经济起点较低,中国在这些地方的投资与工程合作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东南亚共同市场的建立也将为中国—亚细安自由贸易区注入新的活力。如果利用得当,东南亚的这些发展机遇将为放慢崛起步伐的中国提供新的动力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陈刚


中国在东盟的“可持续安全”战略
02/05/2013 |德米特里·莫夏科夫| 俄罗斯之声
中国试图防止东盟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制定统一的立场。中国新任外长王毅首次出访地选作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文莱,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东盟研究中心主任德米特里·莫夏科夫在接受俄罗斯之声记者采访时指出。
      这是中国新任外长最近15年来第一次把东盟作为自己的首选出访地。该地区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而同东盟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是中国经济战略的重要方向。然而中国外长把东南亚选作自己的首次出访目的地很可能另有原因。中国同南海邻国的领土纠纷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激化。而且同中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岛屿争端的菲律宾和越南企图在这一问题上求助东盟。北京只能被迫进行“反击”,德米特里·莫夏科夫认为。
      “中国千方百计试图制止东盟在领土纠纷中形成共同的立场。在中国看来,南海纠纷应通过双边努力获得解决,包括同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甚至有可能同印度尼西亚。中国反对让这些双边关系演变成多边关系,更反对让其具有国际性质。反击的目的也恰好就在于此。
      不久前菲律宾将南海争议问题提交联合国国际海洋法庭仲裁,因此极有可能让这种冲突国际化,为国际干预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中国对此表示坚决反对,认为南沙和西沙群岛是自己固有的领土。
      德米特里·莫夏科夫继续说道:“因此对中国外长来说极为重要的是,努力制止这一趋势。更何况迄今为止菲律宾的建议还没有获得全部支持。它获得了美国的一定的支持,但是东盟其他成员国对此建议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东盟内存在各种观点。也许中国外长的本次行程恰好能把菲律宾建议的影响降到最低,让它只局限在菲中之间,而不至于上升到联合国-东盟-中国水平。”
       专家们还注意到,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半年前所做的首次出访的目的地也是东盟。当时行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促使东盟制订南海问题上的共同立场。所以王毅这次对本地区的访问可以被看作是对东京试图让东盟针对中国形成统一战线的回答

继续阅读: http://chinese.ruvr.ru/2013_05_06/214914758/
02/05/2013 |  新华网 

【新加坡《联合早报》51日报道】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昨天起对新加坡等亚细安(即东盟——本报注)四国展开访问。受访学者认为,如何推进南中国海行为准则协商将是王毅此行的主要议题之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助理教授李明江受访时指出,中国新一届政府上任后,国家主席习近平率先访问俄罗斯和非洲三国,这是依据中国总体外交战略需要。接下来外长要做的则是针对当下局势,解决现实问题。

中国与多个亚细安国家之间一直存在有关南中国海海域和岛礁主权的争议。其中,菲律宾、越南与中国之间的摩擦近两年不断升级。这影响了中国和争议国的双边关系,也冲击了亚细安组织的团结,以及亚细安和中国之间的和谐氛围。

亚细安十国里,与中国关系相对密切的有柬埔寨、缅甸和老挝,但王毅首次出访却选择了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文莱。在李明江看来,这与上述四国在亚细安组织里扮演的角色有关。

文莱是亚细安今年的轮值主席国,将负责筹办本届各项亚细安会议,拟定议程;泰国则从去年起接替越南,成为中国与亚细安之间的协调国至于新加坡和印尼,则一直是亚细安组织里影响力较大的国家,向来主动且积极推动亚细安会议议程。

李明江说,各声索国不太可能在南中国海主权问题上做出退让,但具法律约束力的南中国海行为准则有望对各国的海上行为进行约束,减少不必要的摩擦。相信中国是想通过和四国的沟通,就如何推动这方面的协商取得共识


中国在东南亚:是战略圈套还是复兴的源泉?
01/05/2013 | 卢贾宁|俄罗斯之声

  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关系由来已久。中国新领导层将如何发展这种关系,中国在这一方向将做出怎样的政治、军事、一体化亦或是经济上的抉择,哪些领域将成为中国政治中的优选方向?南海地区“岛屿问题”的激化又将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何种作用?俄罗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卢贾宁写道。

                               
东盟极化:中国在十国中的“敌”与“友”
      东南亚地区联盟(简称东盟)是一个颇有意味的区域性“断面组合”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该组织处于其近邻-不断发展的中国和远方“伙伴”美国的影响之下。东盟在秉承“内部多元化”、尊重成员国任何意识形态和经济选择的同时,还展示着独立性和自治性。但是,东盟和中国之间的关系还远非可以用和谐相称。
      本地区的“岛屿之争”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涂上了负面的政治色彩。与此同时,中国在东南亚区域政治中亦存在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是强大的一体化(东盟与中国、自贸区)项目和次区域(“大湄公河”)项目越来越走入到影子当中。
      在本地区局势紧张的背景中,既有中方的过错也有中国对立面的问题。对于后者来说,正如一些西方专家所言,这些冲突是东南亚统治精英抵抗中国入侵的情绪化和保护性的反应。
       公平说来,这种反应并不是“所有统治精英”、而仅仅是部分东盟国家精英的反应。本地区在中国和美国要素的压力之下,正发生着显而易见的政治两极化。从一方面来说,由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文莱组成的“反华之级”正在强化。而且美国全球情报分析机构(Stratfor)在对2013年的预测中也指出,做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坚定不移反对派”的越南和菲律宾,将越来越“支持美国商界和军事在本地区的存在”。看来,这种预测是完全有可能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亦存在力挺中国的组合,其中包括柬埔寨、泰国、老挝和缅甸。而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尽管暂时还未曾宣布自己对北京是敌意还是忠诚,但从政治角度看,还是和中国的敌对方更为接近些
       再有,在一些专家2013年的分析中对缅甸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大多数分析师倾向认为,中国在这个国家传统的影响将逐渐被美国所排挤。不排除,中美之间对这个国家的争夺将变得加剧起来。也许,在“沿中缅边界地区会出现民族关系紧张的局面”。
      在“中国”和“美国”忠诚团队的基础中,对这些“老大哥”也附带着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诉求。哪一个更多、哪一种更少,这是一个另外的问题。但毫无疑问,从中短期前景看,本地区的两极化将成为东南亚地区局势甄定的要点之一。 
                                                   中国在南海的核心利益
       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增长性影响是本地区新的政治特质,这种特质引发该地区的回复性反应。也许,此前以胡锦涛为主席的中国领导层并没有精确计算这种反应的烈度。
       比如,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相蓝欣认为,中国宣布在“南海地区拥有核心利益”是一种战术性错误。学者认为,这样的声明可以让中国的敌对方将中国政治家的说辞解读成对南海进行全面控制、并显现出一种“在东盟南部方向进行扩张”的意图。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在不自觉中成为胡锦涛在东南亚区域政策中的“人质”。这位学者这样认为。
       一些专家甚至谈到,中国新领袖也许已经掉入到某种“陷阱”之中。因政策的继承性,习近平必须继续执行“胡锦涛针对南海岛屿的强硬路线”。这样,在东盟一些国家中的反华情绪会自动强化。
      很难对“陷阱”是否存在做出精确的评价。但是,一些事实对维持强硬路线给出了直接的证明。众所周知,习近平已经宣布,中国对“局部战争”有准备,并宣布有必要建立“强大的海上军事强国”。这也间接证明了在本地区存在“国家核心利益”的论点。
       与此同时,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2012年也曾发表正式声明,认为美国在南中国海地区同样拥有“重要的国家利益”。美国希望,“所有想开采本地区资源的国家都将遵守海上自由航行原则,并根据国际法来解决所有争执问题。”
                                                    中国与东盟:是否存在新的“版本”
      换句话说,中国新领导层的问题不在于,要在岛屿问题上走“回头路”。问题在于,要将“岛屿之辩”翻转到另一个层面。力图建立起制度性和政治性的条件,已平行解决两大“赛道”上的问题,即对领土问题上的矛盾进行讨论,同时在“中国-东盟”框架下发展系统性的相互协作。
      众所周知,南中国海的冲突局势已经存在半个世纪了。在这场令人沮丧的历史中有过不同的阶段,其中也包括中越之间因南沙群岛问题于1974年发生的武装冲突。但是,早前发生的一切都没有达到试图寻求国际法庭或者国际海事法庭进行仲裁的程度。
      2012年在柬埔寨召开的东盟会议上菲律宾和越南代表团(在美国的发起下)已经采取了此类步骤,试图将有关“中国在本地区入侵”这样的论调纳入到最终文件当中峰会的主办国和其它一些国家将此项议案冻结。在东盟45年的历史上,首次未能通过峰会宣言。原因是这些国家在针对中国在本地的政策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从关系正常化角度看,第二条“赛道”对于中国来说颇为重要。北京必须将其作为战略性的、某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核心政策的路线来竭力推动。这里所指的是,发展有中国参与的经济一体化项目,支持其它业已形成的机构和对话机制。
       除政治和经济上的杠杆之外,为落实自己的新政策,中国领导层也许会启用华侨影响力这样的资源。在东盟国家,华侨族群人数庞大,高达约2500万人,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的730万人、泰国的57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0%)等等。
       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考虑到两大国家在经济上、在政治军事上和其它方面的需求,东盟正一年年的变得越来越富有吸引力。但是,很难说会出现北京或者华盛顿决定要将10个国家全面“吞并”的局面。从可预见的未来看,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政治层面,这样的前景均不可能出现。
       但与此同时,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吞并”东盟的可能性是完全现实的。比如俄罗斯区域学专家德·莫夏科夫教授也曾这样写过。不管怎样,东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正在动摇该地区的总体安全,而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政策也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俄罗斯的利益来说,最好要和中国的岛屿之争保持距离,同时在东南亚国家中、首先是在越南和其它一些国家中维系自己的“窗口”和“增长点”,不要顾及这些国家是属于“亲中集团”还是“反华集团”。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