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奥朗德率庞大商务团首次访华,签下60架空客大单,欲从中国增长分一杯羹。奥朗德此次短短37个小时的访华,被媒体普遍形容为“旋风之旅”。芮成钢独家专访奥朗德,中法贸易将取得哪些进展?
记者:奥朗德总统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法国总统:您好,先生。
芮成钢:我们首先想请问总统阁下,来中国访问最想带回巴黎的是哪些?
奥朗德:我来不是想带回去一些合同,或者给人一种我来做生意的感觉,我来是为了显示中法两国之间的友谊。通过昨天一整天多方的接触,证实了我的感觉,那就是尽管在中国有很多法国的企业,但是法国文化要比法国经济在中国更有影响力。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习主席告诉我,当他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就曾经阅读过福楼拜和维克多·雨果的作品。这也证明了,在中国,法国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是具有一席之地的。
芮成钢:我们普通的中国人一提到法国,就像我们在微博上跟大家征集问题时,收到了几千个不同的问题,提到法国大家会想到法国的时尚,想到法国的电影,法国的艺术,法国的历史,也会想到很多现在法国的品牌,包括法国很多的奢侈品牌,包括很多现在非常,在中国卖的非常贵的法国的红酒,还有人说因为现在中国人买的太多,现在法国人自己都买不起了,特别贵的法国红酒,像(红酒名)等等。这些我想但是总统阁下你可能觉得希望中国人提到法国的时候,联想到的不仅仅是这些奢侈品牌,是这些艺术文化领域,还有一些其他的更重要的信息,你想传递给中国的电视观众是吧?
奥朗德:四十年前,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曾自嘲法国产品承载的法国形象。他说:奢侈品、美食、旅游等不足以构成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方面,他是对的,因为经济就是制造业,就是核电站、飞机、高科技和数字产品。但在我看来,他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我想一个国家独有的特色也很重要,比如,精致、品质、美感,以及追求极致的产品。奢侈品不仅仅是为了一小部分人而生产的,它还是一个梦想,是人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享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产品。而法国是两者皆有。首先,法国拥有现代科技,比如在中国,我们参与了从核电站建设到垃圾处理的一系列项目,另外,法国有很多高科技研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法国还有高速列车,在数字领域实力也非常强大。同时,法国在农业和食品加工方面也很先进,在这个方面,我们希望跟中国未来有更多合作。法国还有香水、还有时装。这就是法国,就是具有一种领先的能力,领先的理念、领先的产品、领先的生活方式。
芮成钢:非常同意总统先生您刚才说的这些,看出来您对法国的经济充满了信心,我也想问问您,因为您这次访问中国正好赶上很多西方的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有一些唱空,或者有一些(听不清),说中国经济可能又会出现一些危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西方投资者,或者包括一些机构唱空中国,您作为一位西方大国的元首,您对当下或者是未来的中国经济用信心吗?
奥朗德:我不怀疑中国经济,它在过去三十年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说任何一个大国,都不曾完成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自然,我们就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它会持续吗?中国奇迹还能继续下去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你们是一个大国,有13亿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还未能达到另一些人的消费水平。另外,因为你们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并进行了城镇化建设,这为未来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这能持续吗?当然不行。你们必须投资环保节能的新兴科技。我对中国经济有信心。我有信心,还因为你们控制好了银行体系,未被2008年的金融危机所波及。与此同时,因为我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对财富进行再分配,而且政府也明白,需要大力扩大内需,并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这也是为什么我鼓励法国企业继续在华投资。现在法国和其它欧洲国家经常会问:中国是不是发展得太快了?它是不是攫取了我们的一部分经济,损害了欧洲的就业?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一切规则都能建立在互利互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那就不会有风险。当一个国家成功时,总会带来一些担忧。一方面,这个国家会担忧:这种发展会持续吗?另一方面,其它国家,比如欧洲的一些国家,也会担忧:中国会不会变得太强大?我此行的目的,就是希望联结欧洲和中国。中国需要欧洲,一个更好的、发展更快、更有信心和资本的欧洲。中国也应该成为欧洲发展的动力,它应该接受更多欧洲的产品,这能让欧洲更加有活力。
芮成钢:谢谢总统阁下,我们也准备了几张照片您看一看。这第一张照片是您的一张官方照片,我在看您这张照片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张改革者的面孔,我知道当下的欧洲经济,包括法国经济都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我们相信您是一个改革者,您希望给您的国家带来很多期盼已久,也是必须的改革,但是改革有时候很困难,我们在中国也说改革,我们的总理李克强先生也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它触动了利益,很多取得利益者会让改革变得很难,您对改革理解是什么?改革有的时候也需要代价,我们采访过的很多欧洲的领导者,因为要推进改革,推进变革,往往付出了自己政府的代价,或者是自己的支持率的代价等等,这些您的内心深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原则?
奥朗德:改革总是困难的。因为我们要改变习惯,要质疑现状,要进行利益再分配。这肯定是困难的。但是我们要保证,这些改革是有用的。我总统任期的挑战就在于立刻进行改革,增加竞争力、增加就业以及减少财政赤字,让法国人重燃希望。现在的问题是,欧洲人民对于更好的生活不寄希望。在中国,人民有生活得更好的希望,因为人们知道这从哪里来。在法国,在欧洲,经历了这么漫长的危机,人们对能否生活得更好产生了质疑。我的责任就是在法国和欧洲进行变革,让我们重新找回增长、信心和繁荣。这里面有很多未知数,而欧洲和中国是相互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现在你们看到,欧洲有困难,但如果这种困难长期持续、不能重新振兴的话,中国的繁荣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芮成钢:在您推行的这个改革当中,您觉得最重要的是哪些?最困难的又是哪些?
奥朗德:在法国有两个改革很困难,第一个困难是增强法国公司的竞争力,让它们有更好的业绩,更有技术含量、更加灵活和更有保障,因为法国和欧洲有太多人失业。第二个困难是退休制度改革。寿命的延长使得我们要求人们要么推迟退休的年龄,要么领取比他们的预期少的退休金。这是一个旨在团结的改革,团结有工作的人和没有工作的人,应该让更多失业的人有工作;团结即将退休的和正在工作的人们。在法国,我们十分重视团结这个理念,团结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年代的人。
芮成钢:我们再来说一说法国和德国的关系,这里准备了两张图片,第一张图片是您和默克尔总理,那个时候可能您刚刚当总统的时候,媒体说你们走路的时候,你把她都挤到红地毯外面去了。好像两个人距离不是特别的近,但是这张你们俩感觉好像特别好,好像进入了一个甜蜜的一个蜜月期,法国和德国的关系,我们关心您和默克尔总理的关系也是因为在欧洲整个目前的形势下,我想请教您您觉得与欧盟来说德国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法国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有媒体说您当了总统之后,德国扮演的角色似乎更加重要了?
奥朗德:德国在很多年前就进行了改革,现在德国肯定是欧洲最繁荣的经济体,同时,它人口比较老化,失业率比其它国家低,而且它成功地实现了公共支出和政府预算的平衡。德国受到危机的影响比其它欧洲国家要小,我跟默克尔夫人说,我们要一起来稳定欧元区。这个拥有统一货币的欧元区要团结。对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还有塞浦路斯,她接受了我的建议,我们达成了妥协。现在,我们要一起来为促进增长而努力,我试着说服她,我们大家要一起来减少政府的财政赤字,特别是对那些近年来在这方面有点放任的国家。但是,这些都要有条不紊地进行,绝不能以扼杀可能出现的增长为代价。这是一个不太容易的讨论,但是尽管不容易,结果总是一样的,就像电影故事一样,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很难,但总有一个好的结局。
芮成钢:法国和英国的关系您怎么看?因为这一段时间以来,英国方面有不少欧盟的一些负面的言论,经常制造新闻。
奥朗德:英国不在欧元区,它也不愿意加入,他们甚至想站在一边作为一个旁观者。这是它的选择,它是一个主权国家,可以自己做决定。我要求英国不要阻碍欧洲前进的步伐,一体化前进的步伐。但同时,我和英国领导人在国际事务方面有非常好的关系,比如在反对恐怖主义、安全、或者在叙利亚问题上,我们不能允许叙利亚的现状这样持续下去,走向野蛮的暴力。所以说,我尊重英国,我也和英国领导人在国际事务上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是在欧洲问题上,我对我们的英国朋友说,你不能一只脚站在里面,一只脚站在外面,你的两只脚必须站在一起,否则你会摔倒的。
芮成钢:接下来我想在跟您问一问,作为一个政治家您对于媒体的印象,西方政治家总会在媒体上成为头版头条的主角,而且媒体用他们的方式解读政治家。比如说我手里的这张照片,不知道您见过没有,这张照片在互联网传得很多,很多人说奥朗德总统在干吗啊?您能给我们解释解释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奥朗德:我觉得,对媒体,我们要给它自由,我们知道,和自由在一起生活很不容易。因为它有的时候会对事件,或对事件的理解带来损害,甚至是不公正的。一张照片,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拍了下来,我的手表有的时候它会转的,重要的是它总是准的。认为媒体的报道会妨碍行动,那是错误的;媒体会让问题复杂化,有时是曲解你的行动,但是它永远阻碍不了你的行动。人们会被媒体的报道所影响,但在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关心的是你有没有政绩,而不是报纸卖了多少,人们关注的是他们的生活水平是不是改善了、购买力是不是增加了、孩子是不是过得更好了,这是他们唯一关心的结果。
记者:我们这两天又看到一些关于您的报道,关于法国经济和目前政府表现的报道,说现在法国的媒体对于您这些称呼的很多描写非常的极端,但又有一些文章说应该给奥朗德领导的政府更多的时间,您现在觉得法国的媒体对您很多描述和报道当中有哪些误解是最深的?哪些误解是最不应该发生的误解?
奥朗德:媒体是企业,他们要卖报纸,信息的价值是一种商业价值。我不怪他们。现在法国的媒体不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官方媒体,还好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有时候,我也可以抱怨他们的过分甚至是暴力,特别是有时候他们会对我采取的政策、以及对我个人,进行讽刺丑化,但是最后我都一笑了之。我从事政治生涯30年了,如果我希望传媒能够把我选为共和国总统的话,我到现在还在抱着报纸看呢。所以,创造历史、制定政策、采取行动,靠的不是那些发表评论的人,而是决策者。我们要搞清楚一点,媒体有他们的任务,他们的责任就是评论,那么我的责任和我的任务就是改变我的国家。
记者:我们的这个节目名字叫《领导者》,我们每周都会采访一位世界的某一个领导者,很多是政治领域的,但是我看到法国的媒体,包括西方媒体在描述您的时候,说您总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普通人。您在任何时候虽然当了法国总统,还总把自己定义成一个普通人,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奥朗德:我在竞选总统的时候曾经说过,我要成为一个普通的总统,也就是说,我要尽我所能地理解每一个法国人,像一个普通法国人一样地去生活。我不需要特权,我不需要过得跟别人不一样。这就是我想说的。一个普通的行为和形象。但是同时我要作一个真正的总统,法国需要一个能做决定和有行动的总统,但是又不能像过去的君主那样,因此我是一个民主制度下的普通总统。但是现在我们处在一个非常时期,五年来欧洲一直生活在危机中,失业率超过了10%,作为一个国家元首,今天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采取一些非常的政策,尽管我们要以正常的方式来进行。换一个词,也就是说,要用民主的方式来进行。
芮成钢:感谢总统阁下接受我们的专访,我们也祝您在接下来的行程内,在中国有更美好的回忆,特别是在上海。
奥朗德:访问的第一天已经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了,第二天肯定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以后一定会有机会再来中国的。
中法联合新闻公报(全文)
26/04/2013
中法联合新闻公报——共建和平、民主、繁荣、进步的世界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邀请,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于2013年4月25日至26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就双边关系和重大国际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重要共识。
一、双方一致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人类社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中法两国高度重视社会发展进步,共同期待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两国元首重申中法两国在当今世界负有重要责任,双方有必要保持并深化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协商,加强配合,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重大全球性挑战。
中法两国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决心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国际和平与安全及发展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两国均致力于推动多边主义和建设多极化世界,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平等均衡的方向发展,推动通过平等协商集体制定国际规则,推动通过对话解决国际争端。双方愿就全球治理改革加强协调与合作。
双方重申重视加强二十国集团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的职能,致力于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扩展市场,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双方愿就二十国集团框架下事务加强合作。双方希望创造开放并基于公平规则的贸易环境,将加强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方面的合作。法方欢迎中方就加入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定》作出努力。两国支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改革,认为必须尽快落实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双方强调支持加强金融监督和监管方面的努力,支持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改革。两国同意在发展问题上加强合作,重申支持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愿为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的发展作出努力。
二、两国元首重申高度重视中法关系,强调中法关系至关重要,是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国家间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典范。双方愿以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继续本着稳定、互相尊重和互利原则推动两国关系发展。
双方重申相互尊重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和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法方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两国元首决定深化政治和战略互信,延续元首年度会晤机制,加强战略对话,为在各领域进一步深化中法新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活力。
两国元首强调将本着互利和共同发展原则加强经贸合作,强调推动能够长期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投资的重要性和为对方国家投资提供透明有利的环境的必要性。两国元首同意加强中法在经济和财金问题上的合作,决定建立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机制。
两国元首高度评价双方30年来“工业合作”与“科技合作”并举,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开展了积极合作。两国元首重申中法民用核能合作伙伴关系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对两国政府及企业签署重要协议表示高兴,满意地注意到台山一号、二号两台EPR机组建设开展顺利,希望在遵循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环保的最高标准基础上继续合作:一是确保台山核电项目两台机组按期建成投产;二是两国企业联合开发可靠和有竞争力的新型三代反应堆;三是通过开展海外天然铀开发以及乏燃料后处理再循环等方面的合作,加强燃料循环合作;四是将核安全合作作为此伙伴关系的第四支柱。两国元首支持在2013年举办核能合作30周年庆祝活动。
双方强调两国在民用航空和航空工业领域的合作互利互惠,合作前景广阔。双方认为,两国企业在航空领域,特别是通过天津空客A320总装厂、哈飞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法国企业参与中国商用大飞机C919项目和民用直升机及发动机合作项目开展的工业合作,具有重大意义。双方愿继续加强在这一领域的联合研发、联合投资和联合生产合作。双方对两国民航主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感到满意,并愿进一步加强在民航技术领域的合作。
双方同意扩大在铁路、现代农业、食品加工、工业节能、新能源、城市可持续发展、卫生和数字化领域的合作。双方将加强双边社会保险协定谈判,支持两国中小企业的交流并提供便利。
两国元首强调通过密切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理解十分重要。双方应深化在文化、教育、大学、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水平,加强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以及防范和打击当前文物走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双方表示愿在两国推广汉语和法语。
双方强调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促进和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对于各国发展的重要性。双方重申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中欧人权对话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两国元首一致认为,中欧都是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力量,是推动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共同反对保护主义,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愿共同努力,提升21世纪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欧关系的国际影响力。
两国元首同意于2014年举行隆重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建交50周年这一富有象征意义且体现中法关系示范性的历史事件。双方认为,庆祝活动将为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活力,为提升两国关系的稳定性、连续性、建设性和创新性提供契机。
二0一三年四月二十五日于北京
法媒评价奥朗德访华:
奥朗德把时间花在了该花的地方
奥朗德把时间花在了该花的地方
28/04/2013 |《参考消息》
据法国媒体4月27日报道,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于4月25日和26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尽管访问只有短短的37个小时,但奥朗德收获颇丰。法国媒体对他的首次访华给予了积极评价。法国汉学家让-吕克·多梅纳克更是很明了地指出:“奥朗德把时间花在了该花的地方,至少没浪费在候客厅里。”
4月25日,奥朗德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后,空中客车公司与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CAS)签署了60架空客飞机购买订单。有媒体报道称,虽然此次空客订单的价值比前总统萨科齐访华时拿下的少,但这次协议是继去年中国因欧盟航空碳税暂停购买空客飞机以来,空客首次与中国达成购买协议。
在核能方面,法国核能巨头阿海砝(Areva)和法国电力公司与广东核电集团就前期的合作项目共同签署了三方长期合作协议。此外,阿海砝与中国核工业集团签署了建设一座核废料处理设施的意向书。
多家法国媒体认为,奥朗德此次访华主打经济牌。法国第一大日报《费加罗报》评论到,在20多项议程里,奥朗德说得最多的是竞争力、就业以及中法相互依赖等话题。
法新社早前报道称,奥朗德访华的重点之一是希望在经济层面推动法国对中国的出口,一方面为法国争取获得更多的中国投资,另一方面敦促中国扩大对法国的开放市场,减少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正如奥朗德所说:“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法国企业在中国必须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因此,奥朗德抵达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位于北京郊区的伯纳德控制设备(北京)有限公司(Bernard Controls)。法新社认为,奥朗德的造访并不意外,因为伯纳德控制设备无疑是法国企业对外发展的典范。这家1936年成立于巴黎市郊的中小型企业原本只有100人,自2004年在北京设立分公司后,短短几年间就发展成中型企业。
伯纳德控制设备这样的企业能为法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对不久前出炉的创下新高的3月份失业率来说,无疑是个安慰。更关键的是,中小企业在打造竞争力、平衡贸易赤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悉,中小企业占据了法国55%的企业营业额、66%的企业投资、40%的出口份额以及57%的产业增加值。但2009年经济环境恶化后,法国中小企业融资步履维艰。法新社称,伯纳德控制设备这样的企业是法国出口的利器。
奥朗德希望法国的中小企业更多地向外国拓展。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亚洲中心助理研究员爱丽丝·艾克曼在《世界报》上发表评论说,在经济上,法国对中国的影响力远不及美国和德国,而奥朗德此次访华有望扭转法国在与德国竞争中的颓势,法国企业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全方位地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
除航天、核能等传统合作领域,法国也希望在食品、环境保护等其他优势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
此外,奥朗德在访华期间还对外界表示,法国当局会为“中国企业投资法国扫除一切障碍”。多数法国媒体认为,奥朗德欢迎中国投资的做法非常明智。
解读:奥朗德访华意欲何为
26/04/2013 |新京报
奥、习会晤将翻开中法新篇章
24/04/2013 |郑若麟|观察者网
法国总统索朗索瓦·奥朗德将对中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这是世界第五大强国国家元首生平首次踏上中国国土。这也是中国国家元首习近平正式担任国家主席后所接待的最为重要的西方国家领导人。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次访问对于中法两国、对中欧关系、甚至对于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未来远景,都具有一种标志性的作用。
法国尽管面临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公共债务已经达1.8万亿欧元,接近其国内生产总值的90%;失业率超过10%,已突破300万大关;经济增长率仅0.1%,接近于衰退的边缘……但法国仍然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仍然是一个核大国,仍然是欧盟两大轴心国之一、仍然在非洲有着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存在(包括驻军)、仍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力、仍然是一个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的发达国家。法国是七国集团成员、也是G20集团的主要倡导国。法国在国际关系领域历来发挥着超过其实际国力的作用:2003年法国在联合国领头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2011年率先介入利比亚并用武力推翻卡扎菲政权、今年法国独家出兵马里,都在不断地证明这一点。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法国,重视这次奥朗德总统对中国 的“处女之旅”。
应该指出和强调的是,中法之间面临的问题多多,如何求同存异、在推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是一道难题。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法国的研究还不够,我们对这个西方大国的了解、理解和影响力,都还远远不足于使我们可以达到知己知彼的程度。当我们对法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内涵缺乏足够的了解时,如何建立稳定、健康和互利的中法关系,便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大起大落的中法关系
中法关系历来具有一种特殊性,具有一种超出于理性之上的“感情色彩”。这既是源于历史,也是源于两大民族之间的某种奇特的相似个性。追溯历史,法国人不仅仅是欧洲最早创建“汉学”且对解读“中国之谜”最为兴致勃勃的民族,而且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甚为推崇。从文艺复兴时代的伏尔泰、战后的萨特,直到今天的弗朗索瓦·朱利安,都试图从中国文化中汲取某种能够丰富西方哲学的养分。而中国则更是对法国十八、十九乃至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怀有深厚的兴趣。先父郑永慧毕生从事法国文学翻译,将五十多部法国名著——从雨果、巴尔扎克一直到萨特、阿兰—罗布·格里耶——介绍到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年轻学者、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应该承认,中法两国之间在精神上存在着某种天然的相互倾慕之情。
而在政治上,戴高乐将军在西方国家中率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更是进一步加深了中法关系中的某种“感情色彩”。尽管在法国之前,英国早在1950年便宣布承认共产党中国,并于1954年与中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瑞士也于1950年便与中国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并在六年后升为大使级,而在此前瑞典、丹麦、芬兰(均为1950年)、挪威(1954年)等国家都已经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中国人往往依然将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视为一个“外交突破”,并多年来在中国舆论中普遍将法国视为“西方首个承认中国”的大国。这并非偶然。因为戴高乐主导的对华外交,具有强调两国独立外交战略并相互支持的意味,这在其他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中是不存在的。戴高乐将军留下的这笔“外交红利”使法国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享有一种“特殊待遇”。2008年北京奥运组委会之所以在西欧国家中选择了法、英两国并非偶然。这正是中国看重这两个西欧国家的明确抉择。此时的法国,无论是在中国政府的眼中还是在民间舆论里,都享有某种特殊的感情色彩,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西方国家”。
应该看到的是,在中法之间存在着这种特殊的“感情色彩”的同时,从法国方面来说,也一直存在着敌视中国的势力和舆论。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向中国派出第一批传教士、从而打开法中之间的交往以来,法国舆论对中国一直是倾慕与恐惧、热爱与仇恨交织在一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等对华殖民战争进一步在法国导致“黄祸”论的出现和流传。中法建交后,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法国的“毛派”知识分子视中国为68年5月风暴的思想源泉。而其后法国读者更是通过阿兰·佩雷菲特对文革中的中国的描述来了解和理解中国。其名著《当中国觉醒的时候》据说销售了上百万册。
法国舆论对中国出现关键性逆转,是在八十年代末。从那里起,对中国的“倾慕”完全让位于“敌视”,特别是在法国媒体上,中国成为一个完全负面的形象。法国对华舆论的这种一致性甚至在中国处于文革状态时也没有出现过。围绕中国文革法国知识界甚至产生过激烈的争论。但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负面评价中国在法国成为压倒性舆论,批评中国也就逐渐演变成一种“政治正确”的普遍做法。
九十年代初,中法关系由于法国密特朗政府批准向台湾出售军舰和战斗机而出现重大危机。两国关系从国家层面到民间舆论都降至冰点。这一状况一直到法国第二次左右翼共治、巴拉迪尔总理上台时才告一段落。1995年希拉克当选法国总统,使两国关系再次进入一轮新的友好时期。法国在希拉克总统的领导下,中法之间不仅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而且在各层面开始了全面交流、磋商与合作。两国对建立一个多极世界的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是这个阶段两国关系的基石。从双边关系而言,中法友好在两国跨年度文化年时达到高峰,其标志是巴黎埃菲尔铁塔为庆祝中国农历新年而披上“红装”;从国际关系格局而言,两国在反对小布什领导的保守主义美国入侵伊拉克问题上达成高度一致。法国此时不仅反对孤立中国,而且在欧盟与施洛德领导的德国一起,力主解除对中国实施了十几年的武器禁运政策。
然而,尽管两国关系在政府层面得到了全面改善和加强,但在法国媒体和舆论中,中国却仍然处于被批判的负面状况。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取得的进步,在法国媒体上基本得不到任何积极的反映。有关中国的新闻几乎都是负面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中国舆论继续对法国保持着异常的友善;中国媒体基本上只报道法国的正面新闻,而很少批评法国。在萨科齐当选总统前夕,中国舆论因为中法在同一年间实现了国家元首互访而将两国关系形容为“建交以来最佳时期”。然而,2008年改变了一切。
这一年,北京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时遭到《记者无国界》组织的骚扰,而法国总统将其是否出席奥运开幕式与拉萨事件联系起来……两国舆论围绕着西藏和奥运产生激烈冲突。到年底,法国总统宣布即将会见达赖的决定,彻底改变了中国民间舆论对法国的友好、亲善的状况,从此法国形象在中国亦趋于负面。中法两国关系在2008年陷入低谷,一直到翌年四月伦敦G20峰会前夕才通过十轮艰难谈判得到解决。两国政府间关系得到了改善,但中法民间舆论的对立情绪则一直延续至今。
2012年5月15日弗朗索瓦·奥朗德当选法国新一任总统。同一年,习近平出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并于翌年当选中国国家主席一职。两国关系将由此拉开新的帷幕。
互不相熟的两国元首
两国新任国家元首是否彼此并不相识,各种说法都有。有消息认为,习近平以国家副主席身份访问法国时,曾与担任社会党第一书记的奥朗德见过一面。但由于当时并没有任何媒体进行过报道,双方的官方网站也从未提及,因此到底实情如何,外界并不知情。不过,奥朗德从来没有到过中国,则是可以肯定的。法国总统是西方大国首脑中惟一一位从未访问中国的国家元首,这一现象极为罕见。
据接近奥朗德的法国人士透露,在担任总统之前,奥朗德对中国和亚洲兴趣不是很大。他年轻时曾在美国留学、实习,对美国的关注远远超过对亚洲国家的热情。从法国媒体传出的少数奥朗德在谈及中国时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奥朗德对中国是存在着一定的看法的。
据新闻网站“89街”记者埃利克·杜班在其新书《有毒的胜利》中透露,2012年3月30日,法国总统大选进入关键时刻,奥朗德对一批记者私下表示:“现在是我认为是我指定我的对手(adversaire)的时候了。我曾将其指为金融财团,现在必须将其指为中国人。”根据杜班的记载,奥朗德说:“问题是中国人。他们几乎在所有领域作弊。在货币、在研究领域。困难的是很多大企业靠与中国签约而生存。这些大企业阻止我们对来自中国的产品采取更为严厉的立场。我们必须在获得欧盟某些国家的支持下与中国展开争端。但在这方面情况也很复杂。德国人在中国有很多利益,而其他国家则相对少一些。”此外,在一次电视竞选采访中,奥朗德也曾公开批评中国人民币汇率过低,并表示两国贸易不平衡是“不可接受”的。
但总统候选人奥朗德的这些谈话很快就被忘记了。因为当选总统奥朗德先后做出了两个涉及中国并令北京感到宽慰的的外交动作:一是选择了一位“中国通”燕保罗作为其外交顾问;二是当选总统奥朗德会见的第一位外国使节就是中国驻法国大使孔泉。对此,中国方面显然并非没有反应。
外交部长法比尤斯在奥朗德当选后两个月成功访问了北京。今年三月份社会党前第一书记、里尔市市长奥布里作为“中国问题特使”再访北京。前不久,外长法比尤斯再赴北京,为奥朗德访华“铺红地毯”。应该说,双方官方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尽管存在着贸易与投资平衡、人民币汇率和开放公共市场(对于法方来说)等问题,以及对华武器禁运、承认中国市场地位、抛弃对中国投资的歧视性措施等(对于中方来说)等新旧问题,相信双方官方层面是有着足够的政治智慧来找到“求同存异”的方式的。
法国媒体在报道中法关系时都没有忘记回顾左翼社会党在作为反对党时,曾对中国持严厉的批评态度,其中包括多名今天法国政府官员。如法国《解放报》就报道现任总理埃罗曾在2008年激烈批评北京,力主在国民议会支持西藏“自治”,并在其担任市长的南特市亲自接待达赖。事实上,法国左翼政府中确实有部分部长对中国持严厉的批评态度。如重振工业部部长蒙特布尔。蒙特布尔曾多次直截了当地指责中国是造成法国贸易失衡、失业增多、企业外移等问题的“罪魁祸首”。但在法国,外交是总统的“保留领域”。以总理埃罗或重振工业部部长蒙特布尔的过去来求解奥朗德未来的对华政策走向,显然会造成误解。更何况,反对党在野时,往往为反对而反对,只要当时在台上的右翼维持对华关系,那么在野的反对党就一定会持反对立场。这已经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奥朗德与习近平两位刚刚上台不久的领导人是否能够及如何才能找到共同语言,才是关心两国关系的人们所应该关注的。应该说,今天中法关系面临的是全新的格局。不仅两位领导人是新任上台的,而且两国面临的政、经格局也是近二十年来全新的。全球化已经不可逆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面临如何深化改革、建立更为健康的经济体系的难题;而法国则因欧元危机而深陷困境,不但失业率创新高,而且企业竞争力下降,出口乏力。中法之间如何才能加强关系,争取互利双赢,是双方必须寻求的一把解开两国关系困境的关键钥匙。应该看到的是,两国关系面临的确实是一系列的难题。
中法关系今非昔比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而言,一方面,中法之间已经失去希拉克时代积极支持多极化世界格局和反对美国单边主义及入侵伊拉克等共同战略述求。相反,在诸多国际重大问题卷宗中,中法立场分歧更多。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叙利亚问题。两国立场南辕北辙、针锋相对。在伊朗核问题上也存在差异。法国最近意欲向中国周边邻国如菲律宾、印度等国出售武器的动向,也引起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奥朗德似乎在外交领域继承了萨科齐担任法国总统时制定的亲美外交政策,重新强调西方国家的共同利益。但同时在另一方面,观察家们也注意到,据中国方面的报道,在最近奥朗德总统致电习近平祝贺其担任中国国家主席时,奥朗德重申了加强“法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决心。而习近平也“高度赞赏法方将发展对华关系作为法国外交的优先重点”;并强调,“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方对中法关系的重视都不会改变”。明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双方已经决定要借此机会加强两国关系、加深互信。据悉,奥朗德访华期间双方将会共同宣布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从经贸角度而言,法国派往中国的外长“中国问题特使”奥布利强调“外交服务于经济”,将是法中关系中的一个新的特点。如何平衡两国之间的贸易和双方的投资,成为法国对华经贸关系中最为优先考虑的问题。同样也应该看到的是,中法之间长期以来存在原“经济互补性”已经日益被现实经贸所削弱。法国过去对华出口的“三大件”高铁、飞机和核电已经后续乏力。因此,奥布利提出了“新三大件”,即农业与食品加工业、医药卫生以及可持续城市建设方面。目前中法之间的贸易逆差达到260亿欧元。据法国方面的计算,中国占据了法国对外贸易赤字的40%。但去年中国向法出口大幅下降(269亿美元,下降10.3%),而法国对中国的出口则大幅增加(241.2亿美元,增幅达9.3%),贸易逆差状况有了改善。观察家指出,法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出口的限制,使中国能够从法国方面进口的产品有限。希拉克和萨科齐两任总统都曾表态支持欧盟解除对华武器和高科技禁运,奥朗德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到目前为止并不是十分明确。此外,从中国方面传递出来信息也表明,法国在具体采取措施以方便中国投资方面也应加大努力,特别是在公共市场准入、来法人员签证、投资环境改善等方面。
“国之近在于民之亲”
明年将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两国官方均表态要积极通过组织庆祝活动来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国家领导人主持下、在新的背景下展开中法两国间的新的关系前景,特别是在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在继续深化、欧盟欧元区危机也仍然未见根本的改观之际,两国间如能找到互利共赢的契合点,将能够为今后中法关系奠定一个新的基础。
但令人担忧的,是两国舆论间的对立情绪似乎仍然存在。正如习近平在俄罗斯发表的讲话中提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所说的那样,“国之近在于民之亲”,两国国民之间如果存在着芥蒂,则两国关系改善将会有限。
事实上,法国部分主流媒体依然对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偏见和某种意义上的歧视。在他们的笔下,来自中国的“新闻”永远是“负面”的。他们对中国的新闻有着明显的“选择性”,凡涉及中国负面的信息,才会成为他们的报道对象。有时不惜捕风捉影(如前年对雷诺汽车遭遇所谓中国工业间谍案的大肆渲染),甚至出现纯粹误报或捏造(如去年对4岁女孩玛丽被所谓“中国制造”——事后证明是法国制造——的服装毁容一事的报道)……这类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正是在这类媒体的持续不断的负面报道影响下,法国舆论迄今为止对中国依然无法形成一个与其他欧盟国家一样的相对客观的看法。在去年年底公布的德国“跨大西洋趋势2012年年度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欧盟中的法、德、英、意、西、葡、匈、荷、波、瑞典和斯洛伐克12个国家,以及俄罗斯和土耳其的民众在回答“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机遇还是一个威胁”时,认为“中国是威胁”的法国民众高居榜首,高达65%;甚至超过将中国视为“对手”的美国(59%),更是远远超过欧洲的平均值(45%)。认为中国在经济是对法国是机遇的民众也仅24%,也是被调查国家中最低的。事实上,欧盟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与法国民众大相径庭。如56%的英国民众认为中国是一个机遇,认为是威胁的仅36%;德国也有超过50%的人认为是机遇,仅40%认为是威胁。这证明,法国舆论在媒体的影响下,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也是欧盟国家中最为严重的。
就在这次奥朗德总统访华前夕,法国部分媒体也仍然摆出“教训者口吻”,询问爱丽舍宫将“如何处理中国人权问题”,令人恍若隔世……令人欣慰的是,就在奥朗德总统赴华前,一些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法国记者凭着个人的新闻理念和勇气,开始突破对中国报道的“政治正确”禁锢,正在向法国民众提供越来越多的有关中国的客观信息。这将大大推进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认识、了解和理解。奥朗德总统对中国的访问,将会是这批主张客观报道中国的法国记者,和对中国仍然怀有偏见的部分主流媒体之间的一场对峙。奥朗德总统访华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对于法国舆论来说,将取决于这场对峙的结果。
奥朗德总统将在中国停留37小时。对于一次国事访问而言,37小时是非常短促的。从礼仪上来说,国事访问的一切方面都已经照顾到了:正式国宴、私人午宴、会晤、会谈……期间奥朗德还将参观故宫。但与其他国家元首访华相比(如奥巴马首次访华在华时间为66小时),奥朗德总统国内事务过于繁忙(甚至是烦忙:君不见,刚刚通过的同性恋婚姻法使数以百万计的反对派走上巴黎大街),使之无暇为中国牺牲更多的时间。此前三位法国总统——密特朗、希拉克、萨科齐——都是在当选当年就前来中国访问,充分显示他们对中国的重视程度。而奥朗德总统则等了十个月。而且是在访问了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之后如印度(而萨科齐则选择中国作为对亚洲的首访)等再来中国。尽管外交确实存在着某种偶然性,但其象征意义也不容忽视。不过法国总统府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成为新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位接待的西方大国元首!因此,法国再次以其“特殊性”赢得了全球媒体的关注。
此外,两国元首会晤还有一个将无疑会引起国际媒体高度关注的“细节”:法国总统的“第一女友”瓦莱丽·特里耶韦莱和中国主席第一夫人彭丽媛将一起亮相。特里耶韦莱是法国《巴黎竞赛画报》的记者,被公认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和职业素质,是一个颇为特殊的“第一夫人”。法国人常常对中国人认为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家”表示“不理解”:法国现在连同性恋都能结婚,惟独他们的总统仍然信奉“不婚主义”!这还不够“浪漫”吗!
作者為《文汇报》常驻巴黎高级记者
奥朗德的现实主义外交
25/04/2013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派记者 王芳、杨明、青木
法国总统奥朗德4月25日开始他的中国之行。这是奥朗德当选总统后第一次访华,也是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后第一次会见法国总统。德国媒体称奥朗德将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展开“魅力攻势”,而法国媒体要求奥朗德从德国身上学会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据中国驻法国大使孔泉介绍,这是奥朗德本人对中国的“认识和发现之旅”。半个多月前,奥朗德专门派外长法比尤斯带着他的亲笔信赴京,表达他本人和法国政府对此行的重视与期待。在今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的次日,奥朗德作为欧洲国家第一位元首致电祝贺。中国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当天,他就致电中国表示慰问,并对遇难者表示哀悼。
这次奥朗德在华停留不到40小时。从法国总统府提供的日程表看,在北京期间,中法两国元首将多次见面,除政治会谈外,还有家庭午宴,共同出席中法经贸论坛并发表致辞,鼓励两国企业开拓创新,扩大互利合作。在上海,奥朗德将参观上海交大和巴黎高科合办的工程师项目,并为新建的巴斯德中心揭幕。
法国《费加罗报》24日以“奥朗德的现实主义外交”为大标题整版发表文章评价奥朗德的中国之行,认为就像今年2月访俄时一样,奥朗德不会在访问中突出人权问题,经济将是他的优先考虑,在人权问题上则会以“谨慎的现实主义”处理。法国《观点报》称,奥朗德中国之行的主要目的是推动贸易平衡,加强法中外交关系。报道称,法国是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大国之一,明年是法中建交50周年。法国对华贸易赤字去年高达近260亿欧元,占法国外贸总赤字的40%,法国亟待找到“平衡之术”,希望找到中国感兴趣的大宗出口项目,不能总指望出口核电站、空客和轿车生产线。文章预测奥朗德此行将在贴近中国民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达成不少合作项目,包括食品、卫生、数码经济等领域。
法国媒体关注到随奥朗德访华的法国企业有六七十家,几乎涵盖法国知名企业总裁,包括道达尔、法国电力公司、阿尔斯通等企业巨头,还有不少中小企业代表。据法国媒体报道,法国核电巨头阿海珐将在奥朗德访华期间提出建设一家核废料处理厂计划。
法国《世界报》称,奥朗德此前从未访华,而过去6年默克尔访问中国6次。中国和德国的经贸关系近年来发展迅速,德国在中国市场占有份额为5.33%,远超法国的1.27%,且德中贸易赤字也从2008年最高峰的268亿欧元降至2012年的107亿欧元,德国成为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奥朗德应该从德国身上学会如何与中国打交道。法国《新工厂》也提醒奥朗德,“如今不是法中刚刚建交的1964年,而是2013年”,奥朗德必须向德国学习,放下身段,努力向中国推介法国的企业、产品和服务。
德国财经网24日称,法国总统将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展开魅力攻势。“德国之声”24日以“奥朗德访华,电影明星助阵”为题说,电影是法国最大的文化出口产品,法国电影业希望,总统奥朗德此次访华有助于拉开中国“这个舞台的幕布”。法国BFM电视台认为,奥朗德应设法推销法国文化产品,尤其是电影,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法国必须努力拓展中国电影市场。
12/04/2013 |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高級顧問 多米尼克•莫伊西|金融時報
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可能一直把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当作自己的楷模。有人可能原本希望他会成为法国的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一位强硬的改革派。但在法国预算部长热罗姆•卡于扎克(Jerome Cahuzac)的丑闻曝光之后,如今这位法国总统看上去更像是现代版的路易十六(Louis XVI)——那位被革命者送上断头台的法国国王。
在经历了5年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后,在看不到任何曙光的情况下,法国人正在对本国的政治家、乃至所有精英人士失去耐心。与路易十六一样,奥朗德可能会被证明为一个非常时期的寻常人物。
当民众意识到,统治阶层享受的特权与他们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并不对等时,法兰西王国覆亡了,路易十六也随之送命。将来,奥朗德可能会被视为一场反抗法国现代精英运动的牺牲品。
奥朗德位居法国政治统治阶层之首,这个阶层的政治立场横扫左翼和右翼,并且已经与法国普通民众脱节。他们那种“朋友间的小小交易”之所以曾为人们所接受,是因为他们被视为对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当今法国,乃至整个欧洲,人们认为精英人群享受特权是不公平的。这是带着上世纪30年代那种恶臭的民粹主义崛起的关键原因之一,如果算不上是主要原因。与当时不同,现在没有外部力量助长强势左翼或强势右翼。但经济疲软和丑闻的爆发正催生极端主义。
18世纪末,面对法国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欧洲其他国家中出现了两派观点。一派观点认为,这提供了一个罕有的机会,法国自己将自己逐出了欧洲大国的权力竞技场,欧洲其他国家可以从中受益。另一派观点认为,革命的幽灵是一种威胁。如今,法国危机首先会引发所有欧洲政府的担忧,特别是德国。当然,法国并非例外,想想西班牙及其堕落的皇室家族,或者意大利陷入瘫痪的政治体系吧。
但法国与那些国家不同,而且可能更引人关注。这个“伟大国家”(Grande Nation)以拥有强势政府和参与国际事务的雄心而著称。如今困扰这个国家的问题,似乎不亚于一场制度危机。
在目前这种日益恶化的气候下诞生一个“法兰西第六共和国”的可能性极低。但这场危机超越了围绕热罗姆•卡于扎克的丑闻。卡于扎克在上个月辞去了法国预算部长一职。作为预算部长,他本应代表法国政府体现出自律精神,然而,他却在有关持有瑞士银行账户的问题上多次撒谎。
之前已有多起事件一再打击法国人对政府的信心,导致法国民众与精英阶层产生隔阂。这种隔阂日益加深,如今达到顶点。在某种程度上,这反映出法国政府没有能力解决高失业率问题,但从本质上来说,这正反映出政府威信的下降。对此,公私不分的法国前总统尼古拉•萨科奇(Nicolas Sarkoz)要负主要责任。
决心恢复政府威信的奥朗德,首先希望安抚法国民众,并让他们恢复对政府的信心。但他过度谨慎地在债券市场的逻辑(没有提出任何凯恩斯(Keynesian)主义政策)和他所在的社会党内部的逻辑(没有采取任何大胆措施来解放劳动力市场)之间寻找解决方案,最后的结果与其初衷正好相悖。
奥朗德促使人们普遍做消极的预期,并对政府的办事效率持怀疑态度。
我们是否已到达此次危机的最严重时刻?不一定。目前尚不清楚,奥朗德还能采取什么措施重塑自己的形象。他过去展示给外界的形象,是一个赢得了2012年5月总统大选的普通人,这或许正是他迅速失去民众青睐的主要原因。从来没有一位总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执政仅11个月后就变得如此不受欢迎。
面对极左翼和极右翼双双崛起的局面(后者的崛起是更值得注意的),奥朗德往往本能地采取采取观望态度,但这是不够的。产生一个新政府,特别是产生一位新总理,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这很不好说。
路易十六是一个老实人,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想治理好法国。但他没有意识到民众不满的程度、无法控制自己的下属,最终以悲剧收场,成为了自己个性无力驾驭的力量的牺牲品。弗朗索瓦•奥朗德应提防自己步他后尘。
本文作者是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Institut Français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高级顾问、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访问教授
别指望法国会爆发革命
26/04/2013 |吉迪恩•拉赫曼|金融時報
法国正处在革命边缘么?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会被送上断头台么?这些听起来似乎是很愚蠢的问题。事实上,这些确实是很愚蠢的问题。然而最近在法国有关新革命的言论屡见不鲜,这一点非常令人震惊。法国著名新闻周刊《观点》(Le Point)在本周出版的期刊封面上问道:“我们回到了1789年?”问题的旁边是一张被打扮成路易十六(Louis XVI)模样的奥朗德照片,路易十六正是那位被革命者处决的倒霉君主。而现在连学术界也在把两者相提并论。伦敦大学访问学者多米尼克•莫伊西(Dominique Moïsi)声称,奥朗德“看上去越来越像现代版的路易十六”,法国正陷于一场“政权危机”中。
也许是巴黎近来春色宜人的缘故,我很难从巴黎的空气中嗅到革命的气息。相反,令我大惑不解的是,为什么法国公众和知识分子的心境如此灰暗?
没错,目前形势不是太好。经济正进入衰退。失业率高企。国家债务在攀升。预算部长热罗姆•卡于扎克(Jérôme Cahuzac)刚刚因为被揭发在瑞士有一个秘密银行账户而被迫辞职。上任不到一年的奥朗德支持率仅有26%。
不过,以多数邻国的状况来判断,法国的形势不算太糟。法国政府今年的预算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可能达3.7%,但英国的这一比例是7.4%。如今法国国家债务与GDP之比超过了90%,这一比例曾被认为过高,但意大利债务与GDP之比却超过了125%。法国失业率高达10.6%,但是西班牙的失业率已经超过了26%。与西班牙和意大利不同,法国仍能以低水平的利率从市场上融资。法国目前仍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另外,尽管奥朗多可能不太受欢迎,至少法国还有位总统。在意大利,各政党几次都未能就国家元首人选达成一致,结果不得不请乔治•纳波利塔诺(Giorgio Napolitano)连任。等到纳波利塔诺结束第二任期时,他将是94岁高龄。
不过,对奥朗德的强烈不满,可能部分是由于对他原本的期望变成了失望。他是以拒绝“紧缩”并将向富人征收重税的形象参加竞选的。然而,如今奥朗德政府却在致力于进一步削减开支,而试图制定75%最高税率的努力也在被宪法法院驳回以及与影星杰拉尔•德帕迪约(Gérard Depardieu)发生引人瞩目的争吵后,蜕变成了一场闹剧。另外,卡于扎克的丑闻也传递出有关法国高层虚伪本性的恶劣信息。层出不穷的裁员报道也导致人心惶惶。调查显示,高失业率是法国民众对现任总统不满的第一大原因。
与尼古拉•萨科奇(Nicolas Sarkozy)在总统任期内的光鲜形象不同,奥朗德是以“普通”男人的形象竞选的。但是,“普通”和“不像总统”之间有着微妙差别。对奥朗德来说,来点希拉克(Jacques Chirac)式的气派、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式的狡诈,甚至萨科齐式的活跃,可能都会有帮助。
不过,对这位总统的愤怒从许多方面来看似乎过了头。没错,他还未恢复国家财政秩序,但是自1974年以来,法国历届政府都没有实现过预算平衡。法国经济仍然困难重重,但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主要市场处于深度萧条的形势下,要让本国经济繁荣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奥朗德也许不是那么鼓舞人心,而且他目前看起来总是会惹出事端。但是他显然是明智而认真的。
尽管如此,法国评论界却怀着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情绪。就在《观点》提起1789年的当周,中左翼的《新观察家》(Le Nouvel Observateur)在封面报道中问:“我们正在重返上世纪30年代么?”现在,左右两翼都正受到一种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的生发有着深刻的根源,而不仅仅是对奥朗德幻想破灭引起的。
真正的问题可能是,自1945年以来被大肆鼓吹的“法国例外论”(French exception)建立在两大支柱之上,如今这两大支柱正摇摇欲坠。在国内,法国曾自豪于本国的“社会模式”——即拥有一个强大而慷慨的政府。在国外,法国原打算借助围绕“法德引擎”构建起来的欧盟,重建自身在全球的影响力。
然而,欧盟如今深陷危机。欧盟由法国和德国共同管理的假象也被两国经济表现的差距——以及欧洲紧缩政策明显是在柏林设计的这一事实——拆穿了。
进一步削减公共开支势在必行,这凸显法国吹嘘的社会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不过这可能也不是坏事。连奥朗德本人也承认,一个消耗掉56%GDP的政府太大了。不过,法国公众对于改革几乎没什么兴趣。事实上,“市场”和“自由主义”在金融危机之后还不如危机前受欢迎。
相反,极右翼和极左翼在选举中风头越来越劲(这两派势力在上次总统选举中共收获约30%的选票)。政治极端主义的幽灵正在激起有关政治变动的言论。
另外一种可能是,由于找不到有关欧洲未来的令人信服的前景,评论员们情不自禁地回顾起了那段辉煌而又动荡的国家历史。但真相是乏味的:如今不是1789年,而是2013年,法国将不得不继续完成艰难并且不那么浪漫的经济改革任务。
法国总统奥朗德抵达北京
25/04/2013 |张朔|中新社
奥朗德于25日上午9时50分许乘法方空军专机抵达北京。这位59岁的法国总统,有生以来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除了北京,他此行还将访问上海。短短不到40个小时的“旋风式”访问,日程安排多达20余项。
而在奥朗德密集的访华日程表上,最重头的无疑是25日下午与习近平主席的会晤。
从下午3点多开始直到晚上8点,中法两国元首将在人民大会堂一起度过约5个小时,就中法关系、中欧关系及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将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奥朗德访华举行约15分钟的欢迎仪式。之后,双方移师大会堂内举行小范围和大范围会谈。会谈后,两国元首将出席双方有关合作文件的签字仪式、共同会见记者,并出席中法商务论坛闭幕式。当晚,习近平夫妇还为法国客人准备了欢迎宴会。
奥朗德对首访中国显然高度重视,带来260余人的“豪华”随行阵容。除了外交部长,经济和财政部长,对外贸易部长,生态、可持续发展和能源部长,高等教育和科研部长,农业、食品和林业部长,手工业、贸易和旅游部长等多位法国内阁要员,还有来自金融、电力、环境、建筑、交通、食品等各行各业的53位大企业家,以及十余位议员、学界及文化界名人和友好人士等。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北京爆发非典疫情后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也出现在随行名单中,显示出法方意欲通过此访进一步深化中法友好合作的深切用心。
中方近日也表示,当前中法关系发展势头良好,期待通过奥朗德此访,同法方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进一步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协调,推动业已良好的中法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
25/04/2013 |赵显超|光明日报
法国总统奥朗德今天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奥朗德总统不仅首次访华,而且也成为中国领导层更替后首位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西方主要大国领导人。他的来访将是中法两国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契机。
同有着“亮闪闪总统”绰号的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相比,奥朗德总统显得颇为低调,在法国国内被称为“天然普通人”或“普通先生”。但就是奥朗德,这位继密特朗之后的法国历史上第二位左翼总统,终结了右翼政党在法国独揽大权17年的政治格局,给法国政坛带来巨变。
金融危机终结了萨科齐连任的梦想,成全了奥朗德的总统梦。然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奥朗德总统面临着严峻的经济社会挑战。法国统计和经济研究所预测,2013年法国第一、二季度经济环比仅增长0.1%,第二季度失业率将高达10.5%。法国经济界普遍认为,法国经济在2013年和2014年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黎明前的黑暗”。
奥朗德总统给法国开的药方是发展经济、改革政府、降低失业率、削减债务、促进竞争力。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包括向富人征税和官员公开财产。他宣布向年收入超过100万欧元的高收入者征收75%的边际税,然而引发了法国富豪的移民潮。他敦促部长级官员公布私人财产,要求金融机构配合政府打击避税。显然,这些措施不可能立竿见影,就此把法国经济拉出泥潭。
因此,奥朗德总统对此次中国之行充满期待。此前,法国外长和经财部长已分别来华为奥朗德总统的国事访问做准备,释放出法方加强对华经济合作的强烈愿望。奥朗德总统势必清楚,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复苏的主引擎,正带动着美欧以及亚洲国家的经济。奥朗德总统势必更清楚,中法两国在贸易、投资、核能、航空航天和能源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在农业和食品加工等领域的新合作前景光明。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对于在复苏泥潭中苦苦挣扎的法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中法将抓住此次访问的契机,进一步深化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涉华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法国表态较为积极,中法两国政治和战略互信水平较高。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来访的法国外长法比尤斯时明确表示,中法双方应加强在双边及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合作,不断充实中法新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他期待着同奥朗德总统就中法关系及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加深了解,增进共识,扩大合作,为中法关系的长期发展确定方向。
法国在欧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非洲依然拥有相当的影响。随着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法方希望与我加强沟通协调,尝试在非洲搞三方合作。中法加强合作对推动中欧关系和中非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交流是中法关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中法两国关系中,如果说政治关系是骨骼,经济关系是脉络,那么人文交流则是血肉。中法两国人文交流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此前成功举办的“中法文化年”反响热烈,效果积极,充分体现出两国人文合作和交流的极高水平及深厚潜力。相信双方将借奥朗德总统访华的东风,将两国人文交流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中法关系成为内涵更深刻、血肉更丰满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
暮春三月,中法两国元首在北京会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欢迎奥朗德总统的到访。
期待中法關係再上層樓
25/04/2013 |張健|人民日報海外版
4月25至26日,法國總統奧朗德展開對中國的訪問行程,這是奧朗德首次訪華,也是中國在新一屆領導集體產生後迎來的首位西方國家元首,此訪對中法關係長遠發展無疑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與歐洲國家關係中,中法關係一直具有特殊的意義。法國是傳統西方大國,也是歐洲為數不多的具有大國雄心和全球視野的國家,長期以來奉行獨立自主外交,在西方世界獨樹一幟。1964年戴高樂總統不顧美國反對承認新中國,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決定,中法關係也從此被賦予了獨特的戰略性含義。希拉克時期,法國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臺灣和西藏等敏感問題上,對中國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中法關係發展成歐盟內與中國最好的雙邊關係之一。中法兩國在推動世界的多極化發展、構建一個更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方面有較多共識,在全球性政治和經濟問題上相對而言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法國是最早與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歐洲國家,也是第一個決定與中國發展新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國家,所有這些都使得中法關係在中國與歐洲國家的諸多雙邊關係中與眾不同。
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全球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中法兩國面臨共同的機遇和挑戰。中法合作與以往相比有了更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兩國深化合作將在經貿、文化、科技及外交等諸多領域給雙方帶來巨大的共同利益。對法國來說,擴大與中國合作,強化與中國友好關係,有利于法國核電、航空航天等產品和服務在中國擴展市場,在與德、美、日等國在中國市場的競爭中佔得先機;此外,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及民眾購買力的提高,中國市場對法國奢侈品、農產品及旅遊業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長。法國日益認識到,要利用好中國的發展機遇以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法國外交上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捍衛法國大國地位,但由于深陷債務危機,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有所下滑,如果沒有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大國的支持和合作,法國外交雄心將難于實現,其所關心的一係列國際問題如非洲發展、伊朗核問題以及國際氣候談判、國際金融體係改革等也將更難以解決。
也正因為如此,中法兩國對奧朗德此次訪華都高度重視,預計此次訪問期間,兩國會在經貿、人文交流、可持續發展等領域達成一係列合作協定,並就雙方關心的地區和國際熱點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因此,此次訪問將進一步加強兩國政治互信,為中法關係持續深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當然,毋庸諱言,中法之間也存在一些分歧,包括貿易紛爭以及在人權等問題上的不同看法等。出現分歧是正常的,但重要的是雙方能平等相待,坦誠溝通,務實處理,不做損害彼此核心利益的事情。中法關係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只要雙方堅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審視並處理雙邊關係,尊重和照顧彼此的核心利益,兩國關係就能夠平穩較快地發展;而一旦背離這一原則,兩國關係就會出現波折,偏離正常軌道。期待中法關係再上層樓。(張健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研究員)
24/04/2013 | 俄罗斯之声
中国将不会对法国的压力做出让步,也不会使人民币剧烈升值。但在对己有利的情况下,可以对法国的商品和服务敞开市场。这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专家雅科夫· 贝尔格尔就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一事在接受“俄罗斯之声”采访时阐述的观点。预计,奥朗德将于4月25日到26日对中国进行访问,这些问题将成为中法峰会的 主要议题之一。
在西方国家中,法国是第一个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但两国的贸易额才仅有510亿美元左右。这样的数据是不符合这种双边关系的。而且,法国和中国的贸易中还存在着巨大的、数额达265亿欧元的逆差。预计,法国总统将试图说服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提高人民币汇率。以此降低进出口差距,以便对法国形成有利的局面。
中国会小步伐让自己的人民币升值,但在法国或者其它西方国家打压下做出重大变动是不可能的。雅科夫·贝尔格尔这样认为。
他说:“从原则上说,不能有什么变动。中国保持着坚定的立场,不会做出剧烈转向。中国希望保持GDP7%到8%的年增长率,为此需要人民币相对疲软。也许汇率被低估,但中国需要被低估的人民币,以便能够保持自己确定的对外贸易平衡策略。”
也许,法国总统会事先获得中国领导层对其更加开放国内市场的保证。雅科夫·贝尔格尔这样预测说。但是,这仅是向贸易平衡迈出的第一步。
他说:“中国准备开放自己的市场,但主要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其中包括高技术和清洁能源。如果法国从这个角度能有所建议,那么中国将为其商品和投资增加开放的程度。对此也会表示欢迎。”
雅科夫·贝尔格尔认为,也许法国拥有中国所需要的研究成果和商品。但很多技术成就恰好被列入到军民两用清单之中。
他说:“在美国的压力下,欧洲一直未能提供军民两用产品、军事技术、特别是军事装备。但是,欧洲将不得不逐渐做出让步,以便平衡和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对于法国来说,美国的立场当然非常的重要,但这种重要的程度真的能够达到可以牺牲自己国家利益的程度吗?”
2012年5月7日,奥朗德在总统大选获胜第二天就接见了中国驻法国大使孔泉。这是以总统身份首次接见外国外交官。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当选后立刻就与法国总统举行了电话交谈。毫无疑问,这都是巴黎和北京相互关系中的晴雨表。
中国外交部也表示,希望奥朗德总统访华能够将双边关系带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在针对贸易不平衡和欧洲人对中国的政治歧视问题没有新视角的情况下,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在北京的谈判可以显示,各方在这一方向究竟能够向前走出多远。
16/05/2012|高大伟(David Gosset)|环球时报
欧洲与中国目前的经济、政治和战略关系同双方对彼此的重视与相互吸引并不相称,因此欧亚大陆两端的巨大合作潜力尚有待发挥。
法国新总统奥朗德固然面临着国内和欧元区的严峻经济挑战,但他同21世纪最重要的变革力量———中国,能建立起什么样的关系将是其总统任期内头件大事。5年前,法国GDP是中国的73%。到2012年,法国GDP将仅为中国的33%,到2017年将不足25%。在实力如此快速变化的时代,领导人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定势和优先考虑的问题。爱丽舍宫新主人和中国十八大产生的新领导集体能开启中法关系的新篇章,促进中欧关系,并将中西合作推到新高度。
奥朗德不像前任那样对美国如此示好,他的对华政策能更加独立。华盛顿不能将巴黎视为对其无条件服从的盟友。在即将举行的北约领导人峰会上,奥朗德将宣布法国年底前将从阿富汗撤军。照法国前外长韦德里纳的话说,奥朗德认为法美关系是“朋友、盟友,但不是听命行事”。
社会党人奥朗德在选战中强调,法中双边关系的稳定极为重要。这种表态同萨科齐时代法方对华态度的摇摆波动形成对比。但奥朗德同时也提到2011年法国对华贸易270亿欧元的逆差,呼吁两国之间应该建立起更加平衡的经济关系。
奥朗德将于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会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5月7日奥朗德总统大选获胜后不过几个小时,他就分别会见了中国驻法大使孔泉和美国驻法大使,并在当选当天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了电话。这一系列交流意义重大,凸显出本世纪的国际事务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欧、中之间的互动。奥朗德胜选后3天还选择“中国通”燕保罗担任他的首席外交顾问,发出了他组建熟悉中国事务团队的信号。
奥朗德会见孔泉时承诺将进一步发展两国合作,并强调发展经济关系的必要性。两国关系发展还有很大空间,2011年中法贸易额仅为中德贸易的40%。当年中德贸易额高达1440亿欧元,占中欧贸易总额的1/3。
巴黎可作为推动欧洲对华外交政策更趋独立的催化剂。欧盟决策者要想办法吸引中国对欧投资,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取消武器禁运,就安全问题同中国密切磋商,并在非洲、中亚等地区积极推进中欧合作。
有人注意到,中国与法国左派政党的关系有时不够稳定,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密特朗执政时法国向台湾出售拉法叶护卫舰。也有人担心奥朗德缺少国际事务经验。不过此次大选证明了两件事,一是奥朗德证明了那些低估他的人都错了;二是他的胜选意味着政治的“回归”,面对不可避免的中法关系的起起落落,必须以政治决心建立中法长期稳定的战略关系。1964年,在戴高乐的决策下,法国成为首个同北京建交的西方大国。奥朗德总统任内,两国将迎来建交50周年纪念。
国际关系理论往往忽略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对现实国际事务的重大影响。如果两国新领导人希望全面发挥这种友好因素,就应当在适当条件下多开展直接、长时间的互动。戴高乐曾表示法中文化具有“亲和性”。这种文化和历史上的“亲和性”应得到新促进,并成为新共同全球愿景的支点。在相互依存度前所未有的新世纪,两国之间的联结深度将起到关键作用。(作者David Gosset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文苑主任,本文由李达飞翻译)
法国新总统奥朗德固然面临着国内和欧元区的严峻经济挑战,但他同21世纪最重要的变革力量———中国,能建立起什么样的关系将是其总统任期内头件大事。5年前,法国GDP是中国的73%。到2012年,法国GDP将仅为中国的33%,到2017年将不足25%。在实力如此快速变化的时代,领导人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定势和优先考虑的问题。爱丽舍宫新主人和中国十八大产生的新领导集体能开启中法关系的新篇章,促进中欧关系,并将中西合作推到新高度。
奥朗德不像前任那样对美国如此示好,他的对华政策能更加独立。华盛顿不能将巴黎视为对其无条件服从的盟友。在即将举行的北约领导人峰会上,奥朗德将宣布法国年底前将从阿富汗撤军。照法国前外长韦德里纳的话说,奥朗德认为法美关系是“朋友、盟友,但不是听命行事”。
社会党人奥朗德在选战中强调,法中双边关系的稳定极为重要。这种表态同萨科齐时代法方对华态度的摇摆波动形成对比。但奥朗德同时也提到2011年法国对华贸易270亿欧元的逆差,呼吁两国之间应该建立起更加平衡的经济关系。
奥朗德将于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会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5月7日奥朗德总统大选获胜后不过几个小时,他就分别会见了中国驻法大使孔泉和美国驻法大使,并在当选当天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了电话。这一系列交流意义重大,凸显出本世纪的国际事务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欧、中之间的互动。奥朗德胜选后3天还选择“中国通”燕保罗担任他的首席外交顾问,发出了他组建熟悉中国事务团队的信号。
奥朗德会见孔泉时承诺将进一步发展两国合作,并强调发展经济关系的必要性。两国关系发展还有很大空间,2011年中法贸易额仅为中德贸易的40%。当年中德贸易额高达1440亿欧元,占中欧贸易总额的1/3。
巴黎可作为推动欧洲对华外交政策更趋独立的催化剂。欧盟决策者要想办法吸引中国对欧投资,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取消武器禁运,就安全问题同中国密切磋商,并在非洲、中亚等地区积极推进中欧合作。
有人注意到,中国与法国左派政党的关系有时不够稳定,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密特朗执政时法国向台湾出售拉法叶护卫舰。也有人担心奥朗德缺少国际事务经验。不过此次大选证明了两件事,一是奥朗德证明了那些低估他的人都错了;二是他的胜选意味着政治的“回归”,面对不可避免的中法关系的起起落落,必须以政治决心建立中法长期稳定的战略关系。1964年,在戴高乐的决策下,法国成为首个同北京建交的西方大国。奥朗德总统任内,两国将迎来建交50周年纪念。
国际关系理论往往忽略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对现实国际事务的重大影响。如果两国新领导人希望全面发挥这种友好因素,就应当在适当条件下多开展直接、长时间的互动。戴高乐曾表示法中文化具有“亲和性”。这种文化和历史上的“亲和性”应得到新促进,并成为新共同全球愿景的支点。在相互依存度前所未有的新世纪,两国之间的联结深度将起到关键作用。(作者David Gosset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文苑主任,本文由李达飞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