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quest ,  welcome  |  

去西方化

22/06/2013 |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们不仅仅是美国或德国的公民,我们是世界公民。”本月19日,奥巴马在德国勃兰登堡门前的演讲中如是呼唤。然而,此语听起来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奥巴马越是着力强调“世界”二字,似乎就越显得西方国家的“世界性”正在降低。
  “东边日出西边雨”
  奥巴马此论并非什么豪言壮语,背后却潜藏着深深的忧虑。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国家主导世界,现在这一情况已经发生改变:权力正在从他们手中流失。
  首先是经济力量的此消彼长。欧元区仍深陷危机,美国经济还难言真正复苏,日本经济的前景也存在隐忧,而新兴国家的经济总量却“水涨船高”。根据联合国数据,从1980到2010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商品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已从25%增至47%。
  西方国家对世界政治的掌控力也在降低。且不说西方支持的“阿拉伯之春”带来无穷尽的政治动乱、血腥杀戮和经济大滑坡,让西式民主颜面扫地,就在当前的叙利亚危机、伊朗核问题、巴以和谈等问题上,西方国家也是乏善可陈。英国媒体毫不讳言地评论称,西方主导中东政局的时代已经进入尾声,因为西方已没有过去的实力。
  近日,美智库的2013年全球防务展望认为,未来几年高收入国家国防预算将削减,而低收入国家的国防支出将逐渐增加,并在武器研发和贸易中更加活跃。在西方国家削减军费继而削弱军事能力之际,全球军事力量正在进行着再平衡。
  显而易见,西方国家在全球呼风唤雨的时代正在逝去。
  全面去西方化?
  有分析认为,一个“去西方化”的过程会伴随着上述全球权力的转移。西班牙经济学教授费德里科·斯坦贝尔曾撰文指出,“世界经济去西方化”是一个尚未完成的渐进过程。现在的问题是,在经济去西方化之外,世界是否正在全面地去西方化呢?
  无论亚洲还是非洲、拉美,都在试图甩开西方国家的束缚,这在经济领域尤为突出。日前召开的G8集团峰会,优先讨论的已不是全球饥饿与贫困问题,而是欧美的贸易、税收问题。从向外“掏钱”变为向内“圈钱”,面对如此窘境连美国人自己也说“忘记八国集团吧”。
  然而,被刺痛的西方同样存在另一种论调。《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西蒙·库柏就认为:“你几乎会认为西方正走向衰落……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西方在全球的影响力反而更大了。”在他看来,西方国家的大学、媒体、图书、名人、品牌、主要语言、乃至梦想,早已成为主导全球的主要话题,其内容也同样深入人心。
  很不幸,库柏所描绘的世界图景十分真实。试想一下,有多少人正在手持苹果手机,欣赏着好莱坞电影,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呢?
  西方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软实力方面,也体现在硬实力上。正如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的全球存在指数所表明的那样,虽然新兴国家在经济领域内有显著存在,而在军事、科技和社会领域内的存在仍十分有限,尚无能力将增长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全球的权力和政治影响力。
  无论如何,当下以及未来的西方国家仍具有活力。美国的经济总量仍然高不可攀,军费预算仍然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欧盟在全球贸易领域仍然举足轻重。全球绝大多数的科技创新仍然来源于欧美。
  去西方化?没错,不过那只是相对地发生,绝对的全面的去西方化或许遥遥无期。
  十字路口的博弈
  因此,不必有人感到雄心勃勃,也不必有人感到忧心忡忡。最需要考虑的是,在世界权力自然转移的十字路口,各方应如何因应?
  毫无疑问,世界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革,看看现在谈论的都是什么吧:美国大搞“亚太再平衡”,欧洲提出“给力亚洲”的新战略。非洲致力于复兴,甚至豪言要将“21世纪变为非洲的世纪”。拉美希望崛起,太平洋联盟的成立宣告拉美要以一体化的姿态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
  新一轮的博弈难以避免。尤其是西方国家不会自甘没落,美国已经出手,推出了“两洋双P大战略”(TPP和TTIP)。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此举志在重新激活传统同盟关系,通过西方大国的联合自强,以共渡难关、重振雄风、维持西方主导权。
  不过,这种自我封闭在西方国家与新兴国家相互依赖的背景下,显得很不明智。有专家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西方国家的繁荣与安全,将取决于它们能否分享权力。最主要的是,西方国家是否能够放下傲慢的身段,与新兴国家共同进退。这种声音值得听取。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