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继续滑向美国
“现在是日本和美国共同建立全新经济圈的最后机会了。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日本无疑会被世界共同规则所排除在外。后世的历史学家们一定会评价说:‘TPP拉开了亚洲—太平洋世纪的序幕’,而日本必须处在这个亚洲—太平洋世纪的中心位置。所以我坚信,加入TPP是我们日本国的百年大计。”
3月15日下午6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召开紧急记者招待会,明确表示日本将积极参与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相关谈判。
TPP是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贸易协定。除美国之外,加拿大、墨西哥、秘鲁、智利、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1个国家已经明确表示将加入这一贸易协定。这12个国家的GDP之和,占全世界GDP总量的38.2%。
为了达成这一协定,各国在21个领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谈判。这21个领域包括:农产品及工业品关税的撤废、原产地的确定、关税手续的简化、食品安全、工业规格的统一化、进口过剩时的应对措施、政府调控的内外无差别化、知识产权的保护、联合企业的防止、服务业领域的内外无差别化、对因商务事宜出差者入国审查的简化、对国际金融服务的规则制定、通信设备的整理与扩充、网络客户的环境整备、对海外投资者的保护、环境基准的强化、劳动基准的强化、TPP运营规则的制定、TPP规则相关解释的拟定、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支援、以及跨领域事项。
![]() |
| 近藤大介 |
日本参加TPP无非表明了如下两点。其一:日本国内将“促进工业、舍弃农业”。长久以来,日本政府一直通过构筑“关税”这道防护墙,固执地保护着国内的农户。其中,主食“大米”的关税为778%、黄油360%、砂糖328%、大麦256%、小麦252%。
然而,在全日本范围内,只有170万户农户正在种植被附加了如此高额关税的农作物。而且这些农户的平均年龄已高达66岁。所以,估计正是基于这一现状,安倍首相才做出了“即使坚决地舍弃农业也无妨”的判断吧。当然,他也指出,可以“通过设立例外项目,保护日本的农业”,但是这种做法无异于人们常说的“迎着暴风雨前行”。
其二:安倍首相做出了“帮助美国、舍弃中国”的国际性决断。打个形象的比方,TPP就是一场由美国坐庄的赌局,所有参与其中的赌客们都盼望着“一夜暴富”,但是最后的赢家一定是坐庄的人。实际上,在今年2月22日召开的日美首脑会谈上,安倍首相在提出“日本参加TPP”的同时,也不得不同意“向美国开放汽车、保险等领域的日本市场”。所以,虽然安倍首相信心十足的表示“日本加入TPP的历史意义就由后世的史学家们去评述吧”,但是他也很有可能背负上“卖国贼”的骂名而“遗臭万年”。
另一方面,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目标也有两个。其一:通过TPP,使美国的商品出口量成倍增长,并由此增加就业机会。其二: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构筑以美国为中心、而不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圈。记得在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时曾公开宣布“美国返回亚洲”。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在二十一世纪里,对亚洲的军事及经济占据支配地位的不是中国,而依然是美国。”
事实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已于去年1月发布了今后十年内的美军行动方针,其中包括“今后将以亚洲为中心,部署曾经主要被派遣到伊拉克、阿富汗等中东国家及地区的美军”。所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推行TPP,只不过是美国在经济方面进行的势力重组罢了。
不过,除菲律宾之外,大部分东亚国家的最大贸易对象国是中国,不是美国。当然,日本也是如此。根据确切的统计数字显示,在“2011年日本对世界各国的出口额比例”中,中国占19.7%,美国占15.3%;在“进口额比例”中,中国占21.5%,而美国仅为8.7%。因此,如果日本真的打算实现产业复兴,那么就应该在加入TPP之前,挽回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缔结中日FTA(自由贸易协定)。
人气经济学家看衰中国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时下的日本社会里,如果有人敢大声呼吁“和中国联手”,那么他极有可能面临“杀身之祸”。在日本东京最大的商业街“大手町”上,有一家名为“丸善书店”的大型书店。如今,位列这家书店“最畅销书籍排行榜”首位的是《中国通过》,排名第二的是《中国崛起的临终时刻》。《中国通过》的作者是经常出现在各大电视台节目中的、日本著名咨询公司“大和总研”的人气经济学家熊谷亮丸。《中国崛起的临终时刻》的作者是同样著名的中国经济分析员、原日本经济产业省东北亚处长津上俊哉。
上周,我分别拜会了熊谷亮丸先生和津上俊哉先生。在交谈的过程中,两位分别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熊谷亮丸说:“从今以后,日本的企业应该把‘对方亲日还是反日’作为贸易往来的重要参考依据。换句话来说,因为印度和东南亚各国都是‘亲日’的国家,所以日本企业应该把旗下的工厂由中国迁移到这些国家。另外,即使日中关系发展到了最差的状态,日本的GDP也仅仅只会下降0.2%,所以日本根本不必有太多的担心。”
津上俊哉说:“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了日本,但这已经是中国的极限了,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等到中国超越美国的那一天。而且,根据各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从今以后,中国不仅无法超越美国,反而还会一直陷入悲惨的停滞期。所以,日本的企业不应该夸大中国的经济增长。”
诸如此类的“中国悲观论”已经成为了时下日本的主流观点。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这种氛围也为安倍首相所积极推进的“日本加入TPP计划”吹起了一阵“东风”。
安倍经济政策也难持久
现在,“Abenomics”成为了日本的流行语。这是一个日本人自创的单词,意为“安倍首相式的经济政策”——自就任以来,安倍首相建立了“日本经济再生本部”、“经济财政咨问会议”、“产业竞争力会议”等众多会议,这表明他正以“Abenomics”的实施为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从整体上说,“Abenomics”包含了“三支利箭”——大胆的金融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以及能够唤起民间投资的发展战略。具体点说,上文中出现的“日本加入TPP”、设定2%的通货膨胀目标、日元贬值美元升值诱导、大规模公共投资等等被囊括在了“Abenomics”之内。
日本经济学家滨田宏一是日本内阁经济金融顾问、美国耶鲁大学名誉教授,同时他还被人们称作“Abenomics之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接受了滨田宏一提出的建议,提拔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出任新一任日本银行行长,新的领导集体2013年3月21日接任。同时,由于滨田宏一坚持“2%的通货膨胀目标”的一贯主张,日本股市迅速回暖。3月15日,日经平均股价在雷曼事件发生之后的4年半时间里,首次回到12500日元以上。日元贬值美元升值的形势也在继续向前推进,美元与日元之间的汇率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已由安倍首相就任之前的1美元兑84.8日元下落到了95.7日元,下降比例约为13%。
针对目前的经济状况,我上周再次采访了滨田宏一先生。这已经是自安倍政府上台之后,我对他的第三次采访了。在这次的采访中,我提出的主要问题是“急速的日元贬值和美元升值会对中国、韩国等日本周边国家带来经济上的负面影响吗?”对此,滨田先生做出了如下回答:
“所谓的‘急速的日元贬值和美元升值’其实是由民主党政权以及日本银行的不得力政策导致的,而这一状况的最终结果将是日本受到严重的损失。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将这一不正常的状况恢复正常罢了。另外,每个国家都要对自己国家的金融政策负责,这是国际常识。因此,周边各国对日本群起而攻之,那真是弄错了对象。”
不过,由于急速地诱导日元贬值美元升值将会对美国的出口产业带来打击,所以,向公众承诺“加倍出口”的奥巴马总统必然不会允许这一状况的发生。对此,滨田先生简短地评论说:“今年2月22日,安倍首相已经在日美首脑会谈中,与奥巴马总统就这一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另一方面,我的一位在美国华盛顿工作了25年的记者朋友向我透露了其中的真相。
“关于那次安倍首相和奥巴马总统举行的日美首脑会谈,弥漫着一股‘两国之间存在密约’的味道。换句话说,安倍首相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在今年7月举行的参议院选举中胜出,从而成为名符其实的日本最高统治者。为此,他不得不促进日元贬值、增加出口,并且向国内民众呼吁重振日本经济。所以,安倍首相恳求奥巴马总统,暂时允许‘日元升值美元贬值’直至今年7月的选举。同时,作为补偿,安倍首相当场表示日本希望加入TPP。”
如果以上的一切都是事实的话,那么目前好不容易才呈现出来的“日本经济逐步复苏”的景象将只能持续到今年7月。也就是说,“Abenomics”不过是镜花水月。
现在,几乎所有日本人都像是在欣赏满开的樱花一般,深深地沉醉于“Abenomics”所带来的美景,唯独只有《现代日刊》报纸敢于不断地对安倍首相进行正面批评。上周,我和这张报纸的主编外出会餐。席间,他无比感慨地说:
“中国政府制定的是‘五年计划’,而安倍政府制定的是只能维持到参议院选举的‘四个月计划’。说句不好听的话,安倍首相这是不惜血本,哪怕背后债台高筑,也要“扮富”到7月。所以,恐怕过不了两年,日本人就会后悔和反省——Abenomics时代到底是什么啊?!”
在日本列岛盛开的樱花的花期只有短暂的两周时间。两周之后,无论曾经多么绚烂的樱花都将化作满地的垃圾。收拾这些垃圾的只有我们日本人自己。
原文链接:http://www.eeo.com.cn/2013/0325/241764.shtml
日本经济想“抛弃中国”
25/03/2013 | 近藤大介 | 经济观察网
“日本大型浴衣制造商东京印已在缅甸建立缝纫工厂,今年秋天开始生产。”“日本船井电机公司计划将2011年度曾高达90%的家电在华生产比例降至50%以下,2014年该公司旗下菲律宾新工厂将投入运行。”“伊藤洋华堂将于2013年度把服装的在华生产比例由2011年度的八成降至三成。”……
自去年中日钓鱼岛争端以来,有关“日本企业撤离中国、日本抛弃中国”的报道不时见诸日本报端,而书店内渲染中国悲观论的书籍也令人眼花缭乱。
事实真是如此吗?
“疏离论”风生水起
自去年中日关系因日方“购岛”闹剧陷入紧张以来,翻开日本报纸,经常能看到有关日本企业撤离中国的报道。言语间,日本企业似乎正在大规模撤离中国,而这会让中国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失去就业机会。
比如,共同社1月底报道称,去年反日游行后,日本企业对撤出中国市场的关注进一步提高,讲授撤出经验的讲座受到不少日本企业的追捧,因为日本企业因反日游行再次感受到风险。
而针对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去年10月至11月发布的一份关于日企在华业务的调查结果,日本媒体在报道时,均大幅渲染日企将“缩小中国业务”或“向第三国转移或撤出中国”。理由是,在调查中,表示“缩小规模”的占4.0%,表示“转移或撤出”的占1.8%,比上一年略有增加。而实际情况是,这部分比重加起来也只有5.8%,根本反映不出趋势。
走进日本的书店,很多唱衰中国经济的书被摆在了显要位置。其中,最近较为畅销的是由日本大和综合研究所著名经济学家熊谷亮丸编写的“绕开中国”一书。熊谷在书中称,日本企业应该把“对方亲日还是反日”作为贸易往来重要参考依据;中国泡沫将在2015年破灭,因此,为预防这一天,日本企业应该把工厂由中国迁往泰国、印度、印尼、缅甸、柬埔寨、越南等亲日国家;日本不必担心中日关系,即便两国出现最差情况,且持续一年时间,日本2012年度和2013年度GDP也只会下降0.2%。
日企“出走”中国非关政治
在“疏离论”大行其道的同时,日本舆论界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日本制造业业绩下滑、日企撤出中国的原因,归因于中国国内的反日情绪。那么,去年日企究竟受到多大影响呢?
日本瑞穗实业银行中国业务推进部人士告诉记者,钓鱼岛争端后,尤其是发生反日游行后,日本部分企业在华业务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比较有限。以日本媒体喜欢列举的汽车销售数据为例,比如发生钓鱼岛争端的去年9月,日本汽车制造商销售额几乎减少四至五成,然而,今年1月份数据显示,丰田、本田、日产等三大汽车制造商在华产量分别同比增长7.4%、20%和32%。
实际上,日本大多数在华企业业务也并未因中日关系恶化受到影响。
至于日本媒体炒作的撤离中国的企业,据了解,也大多是因为自身经营原因。例如,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盈利的经营模式已经过时,靠廉价劳动力支撑的部分日本企业撤离中国,寻找更廉价市场,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此外,近年来,日本家电企业和汽车企业竞争力有所下降,其业绩早在钓鱼岛争端之前就已经出现下滑。松下公司早在2012年初,就已经宣布大规模裁员,索尼和日立也削减了在华电视机生产规模。而日本汽车因在华研发步伐落后于欧美车企,在中国市场不断受到挤压。它们撤离中国或者业绩下滑,与中日关系根本扯不上关系。
对华投资结构正悄然改变
与日媒大肆宣扬的“撤离”相反,如今,有更多的日本企业正在进入中国。
“日本男士西装专卖店-春山洋服商事将在上海开设第1号店铺,计划未来5年在华销售网点数量将到100家”的“日本三井物产将在中国扩大钢铁等产品进出口业务和物流业务”,“日企将在中国主要城市提供手机换乘导航服务”,“日本各看护企业扩大中国业务”……
记者翻开近期日媒报纸,随意地就找到了上述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的案例。与前几年近乎全是日本制造业投资中国不同,如今,服装、餐饮、物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开始占据主流。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介绍,近年来,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原因,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已转向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看好中国不断扩大的内需市场,日企的研发机构、分析决策中心都纷纷设在中国,对华投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第二产业逐步转向以金融、咨询、研发、服务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2011年,日本企业在华投资金额最多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而在华服务业的形态也从批发零售、咨询到医疗护理。
为安倍经济政策“铺路”
尽管日本媒体和舆论渲染在华日企的“遭遇”,但事实是,中国仍旧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和在亚洲主要投资对象国。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曾在去年钓鱼岛争端后的10月和11月针对在华日企作过调查,结果有42%的企业表示“维持现状”。那么,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日本国内为何还蔓延中国悲观论?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表示,这是安倍政府经济政策的一种考量。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此举令更多海外资本回流,尤其是回流到灾区,以增加当地就业,提振当地经济。另外,日本政府也可借机调整其海外经济战路,让更多资本流入东南亚国家。
日本东洋学园大学教授朱建荣则认为,在华日本企业已经超过2.2万家,它们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受益匪浅,很多日本产品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双赢的结果。“然而,日本国内因经济多年低迷,从媒体到专家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心态有些失衡,故意渲染中国悲观论。实际上,日本的家电和汽车行业竞争力下降,销售额也在减少,但日本舆论不仅不从自身找问题,反而将责任归罪于他国。商界的规则是‘顾客是上帝’,但日本在与中国交往时却忘了这点,什么都是‘我是最好的,你得听我的’。但现在是中国消费者要买东西,日本必须调整心态,进一步了解中国,适应中国,而不是去渲染中国悲观论,否则那将是自欺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