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quest ,  welcome  |  

工商時報社論:決策當局誤判TIFA所透露的警訊

作者: 2013年3月20日 工商時報社論
睽違五年,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於日前終於再次召開,一如我們先前的預料,美方終究只關注他們想要的東西,對於我方提出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與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多未正面回應。
回顧去年執政高層得知復談時的興奮,對照今日談完的結論,令人不勝唏噓,這明顯又是一次誤判。

     過去這一年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高層官員常對外表示唯有TIFA復談,台灣才能與美洽談FTA,並推動加入TPP,也只有如此台灣才不致在這一波國際經濟結盟中被邊緣化。去年九月當馬英九總統得知美國同意TIFA復談,立即在臉書上表示欣慰,還說TIFA雖非萬靈丹卻是敲門磚。
     如果是學者、專家發表上述這些談話,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是政府決策高層屢屢發表這樣的看法,就值得商榷了,因為這等於是向美方釋出我方求談的迫切性。其實,這問題本應是美方有求於我方開放美牛,求談的應該是美方,但最後居然變成我方求美方開會,而開會這件事竟然又成為美方向我方示恩的籌碼,實在是匪夷所思。

     去年當美方什麼都沒答應,只是同意讓停了五年的TIFA會議再次召開,我決策當局竟已歡天喜地,各報大篇幅的報導,這種反應大概也出乎美方的意料之外。他們終於明白,要讓台灣讓步其實不需答應什麼條件,只要答應開會就行了,因為台灣當局只要聽到「TIFA復談」就本能地獲得了一種莫名的亢奮。日前雙方上了談判桌,果然美方既未點頭與我洽談FTA,也未表示支持我加入TPP,我國去年讓美牛案過關可謂白忙一場,被馬總統視為敲門磚的TIFA到底敲出了什麼東西?主政者實在該好好反省一下。

     台灣長期以來也許是受到外交困境的影響,從而衍生出莫名的自卑感,只要風聞人家要和我們談判,就覺得國際能見度能因此提高,就覺得已向國際邁出關鍵的一步。而當發現談判桌上收到的不是禮物而是帳單時,又茫然不知所措。由於沒有因應之策,時而有以拖待變故步自封的迂腐,時而陷入崇拜市場全面開放的迷思,有時又出現以國家安全為由畏之拒之的阿Q心態。老實講,這些反應皆是沒有做好因應的託詞。在開放與保護之間,先進國家都有長期的策略規劃,他們懂得透過開放與保護來提升競爭力並降低衝擊,而要創造最適的開放與保護節奏,那就得靠談判。

     日本政府於1950年代決定發展汽車產業,決策者深知若讓美、歐汽車繼續長驅直入,日車將永無出頭之日,於是下令禁止汽車進口,以讓日本車廠在保護傘下成長。日本於1950~1965年就是關起門來讓豐田、本田、日產、三菱、鈴木等車廠競爭,待技術成熟才開放市場,至1978年才把關稅降至6.8%,而此時的日車已足以和美、歐並駕齊驅了。日本政府透過談判調控自由化的節奏,在適當的時機保護,在適當的時機開放,讓二戰後的日本在分享自由化的商機之餘,又將衝擊降至最低,這正是自由化的典範。

     全球這五十年來的不斷進行多邊、雙邊貿易談判,並且談判屢屢觸礁,這證明一件事,那就是自由化創造利益的同時也會帶來衝擊,是以各國無不卯足力量在談判桌上爭取自由化的調控權。自由化是一刀兩刃,有策略規劃者固可創造可觀的利益,但沒有策略規劃者,凌亂的自由化反將置經濟於險境。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殷鑑不遠,令人憂心的是,近年台灣普遍有一種迷思,總認為只要簽署FTA即海闊天空,這顯然是對自由化的誤解。

     台灣早年還會做經濟策略規劃,因此也創造了經濟奇蹟,但自2002年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後,已失去方向。在沒有明確的經濟發展策略下,看到東協加三就不明究理的緊張,看到美國推動TPP又深恐自己被邊緣化,於是在沒有做任何規劃下就急於想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正因為缺乏周詳的規劃,致使知貿易者不知金融,知兩岸者不知貿易,知教育者不知產業,在這個情況下,不參與區域整合固然是危機,倉卒的自由化將是更大的危機。

     我們認為,本次台美TIFA與原來預期有極大落差,令人憂心的並非美國在FTA及TPP這兩件事上避重就輕,而是我方近年來一再誤判。這個誤判說明決策當局促簽FTA的背後並沒有一套總體、產業的策略規劃,這個誤判也暴露了政府急於求成的膚淺心態以致談判籌碼盡失,這個誤判還凸顯政府在追求區域經濟整合的過程非但沒有戰略,也沒有戰術,不懂得以兩岸關係為自己創造炙手可熱的優越位置。由是觀之,這四年多來談判屢屢碰壁,豈有意外可言。



工商時報社論:台灣外貿危機與因應之道
作者: 2013年1月4日 工商時報社論

台灣去年外貿表現不佳,經濟部日前召開年終記者會表示,將儘速與貿易夥伴洽簽自由貿易協定,以力促今年出口成長達到5.5%。我們樂見台灣外貿有好的表現,然這些年台灣出口卻每況愈下,二十年來台灣出口的全球排名已由第12落至第17,這個排名的變化讓人不勝唏噓。
     同樣二十年,南韓出口排名已由第13升至第7,台韓一長一消,望之更令人沉痛。台灣確實有光榮的過去,二十年前不論出口排名、人均所得確實都在南韓之上,惟今非昔比,政府決策官員面對這一現實,總以為:「台灣若能與美、歐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未來幾年能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如此台灣自可走出目前的劣勢。」
     我們要不客氣地指出,執政當局這樣的認知正顯示其對多邊貿易體系及台灣出口結構的缺乏認識。須知,貿易競爭力是產業競爭力的延伸,沒有強的產業競爭力,縱令台灣出口產品在全球各國皆享有零關稅待遇,也未必能如南韓一樣能在海外攻城掠地。
     試想,南韓這二十年來超越台灣靠的是FTA嗎?當然不是。韓國與歐盟的FTA於2011年7月才生效,韓國與美國的FTA更是推遲到2012年3月才生效,這說明韓國這二十年來出口快速成長,所倚賴者是強大的產業創新,而非我們決策官員所以為的FTA。事實上,根據美國官方統計,去年美國自FTA國家進口的成長率5.3%,而自非FTA國家進口成長5.6%;沒有與美國簽FTA的國家對美輸出反而更勝一籌,這足以說明FTA並非提振外貿的萬靈丹。
     如果我們上述的判斷是對的,那麼改善台灣今天出口競爭力,最該做的事並非去洽談FTA,而是該集中資源去提升產業技術,活潑產業創新。創新、技術這些詞彙我們聽太多了,十多年來只要召開全國經濟發展會議、全國科技會議,總有無數的報告論及此事。但所論者多,所做者少,因為政府決策者並沒有體認到台灣經濟真有迫切的危機。為求政通人和,產業政策始終蕭規曹隨,從未有大破大立之企圖,待一日猛然發現後進國家出口迎頭趕上,輿論起而批評,內閣方寸大亂,忽而研提出口振興方案,忽而要求儘速與美、歐洽簽自由貿易協定。老實講,這全是病急亂投醫,因為讓一國出口競爭力下滑的根本原因,始終是在產業創新與技術,捨此不為,台灣外貿豈有再創奇蹟之日?
     也許有人會說,洽簽FTA讓台灣業者出口享有零關稅待遇,不就能提高競爭力了嗎?這話沒錯,但稍微了解近五十多年來多邊貿易談判歷史的人都明白,在歷經烏拉圭回合談判後的全球關稅稅率已降至極低,如今美國、歐盟進口總額裡已逾半數屬零關稅。美國工業產品平均關稅稅率3.3%、歐盟4.4%,而台灣係多邊貿易體系世貿組織(WTO)的成員,這些零關稅待遇早已享有
     更值得注意的是,世貿組織成員在1997年簽署資訊科技協定(ITA),已促成半導體、電子產品、資訊通信產品約三百項的關稅調降至零,而這些降稅清單上的項目正是台灣出口最大宗的產品。若再加上烏拉圭回合協定裡的「零對零方案」、「化學品一致性方案」含括的農機、營建設備醫療器材、鋼鐵產品、紙、藥品等等,台灣目前出口享有零關稅的情況已相當普遍。這說明台灣這些年出口競爭力不如人,顯然與簽不簽FTA沒有必然的關係。
     我們並非反對洽簽FTA,惟細察全球多邊、雙邊貿易體系的競合,再看台灣產業持續滑落的附加價值率,當務之急自應放在產業的創新與技術上,切不可本末倒置。再者,如今台灣決策者這般熱中於FTA,看在美、歐的眼裡,豈不暗自竊喜而傳笑四方?未來一旦上談判桌,美、歐豈能不獅子大開口?我方又豈能不丟盔卸甲?執政當局若僅圖個簽署協定的虛名,不明辨其間利害,不妥善研擬談判的戰略與戰術,一紙自由貿易協定簽下來,非但解決不了外貿困境,更將為台灣社會埋下不測之憂。
     為政最懼捨根本而尚虛名,此風一成,則政策全數走樣。擴大內需之所以造出蚊子館,調降遺贈稅之所以引進熱錢炒房,廣設大學之所以造成人力供需失衡,皆非政策原意,但捨根本而尚虛名者,鮮有不蹈此覆轍。如今我們面臨外貿困境,若決策當局不以舉國之力突破台灣產業創新、技術的困境,只是蕭規曹隨地研提出口拓銷方案、不明究理地追逐FTA的簽署,到有一天我們也許會發現拓銷方案的名稱愈來愈響亮,FTA也愈簽愈多,但台灣的出口排名卻一年不如一年。
     我們籲請政府決策者,要認真看待台灣外貿的危機。台灣去年出口幾已降至南韓出口規模的五成四,這誠然是極嚴重的警訊。然而解決危機必須務本,萬勿為虛名及虛妄的數字所惑。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