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冷戰結束以來,中俄戰略關系開始了由安全困境向安全共同體的結構性轉變。這突出地表現在三個層面上︰邊界劃定奠定了中俄戰略合作的地緣之基、上合組織夯實了中俄戰略合作機制之本、聯手反霸塑造了中俄戰略合作的全球之維。
展望未來,在新安全觀的引導下,中俄戰略關系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中國;俄羅斯;安全共同體;上海合作組織
蘇聯的解體、冷戰的終結,使得國際體系結構由微妙平衡的兩極轉向了不對稱的一超多強,中美俄大三角也隨之發生了結構性的嬗變與重組。中美聯手抗蘇的地緣政治圖景不復存在,相反,在美國的全球戰略進逼下,中俄關系實現了梯級化發展,即由安全困境逐漸向安全共同體轉變。作為相鄰大國,中俄化敵為友,在獨立自主、和平友好的前提下,相互借重、互惠互利,兩圍關系不斷邁上新台階。
一、邊界劃定奠定了中俄戰略合作的地緣之基
冷戰結束以來,中俄兩國以大國的風範和氣度,摒棄歷史恩怨的羈絆,擺脫意識形態的禁銅,在承認歷史條約、尊重現實情況、遵守國際慣例的基礎上,本著和平談判、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精神,公正、合理、完滿地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把沖突的根源變成合作的紐帶,從而開創了新型安全合作模式,有效地緩解了兩國之間的安全困境,朝著安全共同體的方向前進了一大步,進而為中俄戰略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地緣政治基礎。
長期以來,邊界爭端成為妨礙中俄兩國關系發展的重要障礙。20世紀60年代發生的邊境武裝沖突,曾使兩國走到了戰爭的邊緣。此後,陷入對抗的兩國都因巨額軍費開支而阻礙了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雙方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冷戰末期,雙方都認識到這種相互對抗政策的無比危害性,不再把對方視為潛在的軍事對手,通過大規模撤軍緩和了兩國邊境地區的緊張局勢。
冷戰結束以來,中俄之間進行了一系列善意的互動。1989年,中俄實現了關系正常化。1992年,兩國宣布“相互視為友好國家”。1994年,雙方關系提升為“建設性伙伴關系”。1996年,中俄建立“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2001年,兩國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除了政府層面雙方關系在逐級提升外,2006年,在中國舉辦了“俄羅斯年”,2007年在俄羅斯舉辦了“中國年”;2009年在中國舉辦了“俄語年”,2010年在俄羅斯舉辦了“漢語年”。數次民凋顯示,俄歲斯民眾把中國看做最友好的同家,兩同關系在民間層面上也有了積極變化和改善。可見,中俄兩國關系不斷更上一層樓。這就為兩國解決邊界問題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堅實的法律基礎和深厚的社會基礎。
隨著中俄關系的不斷改善,兩國不再把增強軍事力量作為維護邊界安全的主要手段。1996年4月26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國在上海簽署了《關于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根據該協定,艤方部署在邊境地區的軍事力量互不進攻,雙方不舉行針對塒辦的軍事演習,限制軍事演習的規模、範圍和次數,等等。1997年4月24日,上述五國在莫斯科簽署了《關于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根據該協定,將邊境地區的軍事力量裁減到與睦鄰友好相適應的最低水平,使其只具有防御性;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不謀求單方面的軍事優勢等。中俄上述的軍事透明化舉措,為邊界問題的最終解決提供了現實可能。
在此背景下,2004年10月14日簽署的《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和1991年5月16日簽署的《中蘇國界東段協定》以及1994年9月3日簽署的《中俄國界西段協定》,全部劃定了長達4 300多公里的中俄邊界線走向,全面解決了妨礙兩國關系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徹底掃除了長期困擾兩國戰略關系的歷史陰霾,極大改善了兩國的同際戰略環境和周邊安全態勢,為兩國關系的深入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毗鄰地區的全面合作開闢了新的階段,為兩國人民的世代友好提供了可靠保障,為維護亞太以及世界的安全和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它不僅體現出中俄領導人的遠見卓識,還將蔭庇著兩國人民的子孫後代。一個和平、友好、合作、繁榮的中俄邊界已經開始展現在世人面前。
二、上合組織夯實了中俄戰略合作機制之本
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獨立出來,自成一個新的地緣政治區域。該區域東鄰中國,兩至黑海,北接俄羅斯,南連南亞,可謂東進亞洲、西歐洲、東南下南亞、西南人中東的樞紐之地。無怪乎英國地緣戰略學家麥金德將位于歐亞大陸交接部位的中亞地區稱為歐亞大陸的“心髒地帶”。然而,這一“心髒地帶”現今卻裂變成“破碎地帶”,成為誘引各個地緣戰略棋手競逐該地區主導權的“地緣政治黑洞”。並且,中亞毗鄰里海,是重要的油氣能源產區和有色金屬產地,突出的戰略地位和重要的的戰略資源兩相結合,使其成為大國逐鹿的熱點地區。各相關大國爭相同中亞諸同建立政治、經濟聯系,進行思想、文化滲透,力圖影響和佔據這個新的戰略空間,以致中亞淪為又一個動蕩弧形帶——“歐亞大陸巴爾干”。
在大國的競逐中,美國表現得最為搶眼。它對中亞覬覦已久,蘇聯解體之後即著手通過經濟援助和軍事滲透大肆向中亞擴展勢力,來推進其管理歐亞大陸的戰略圖謀,即通過控制中亞來北遏俄羅斯、南控印巴、東制中國、西挾兩伊。中亞各國也積極吸納美國力量的介入,開展以大國平衡外交為主要表征的全方位外交,力求在各種外部力量之間構建起新的戰略平衡,以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在這種戰略思維的引領下,哈、吉、土三國加入了“北約和平伙伴計劃”,烏、吉允許美在其境內建立軍事基地,一些中亞國家相繼發生了“顏色革命”。美國在中亞的“步步進逼”,使得美國勢力在中亞得以永久化存在,中亞的地緣政治天平開始朝美國方向傾斜,美國勢力通過中亞直抵中國西部地區和俄羅斯南部地帶。
此外,中亞哈、吉、塔三國與我國新疆約有3 300公里的共同邊界。邊界兩側存在著為主權界限所難以劃清的復雜、特殊而密切的地緣、民族和宗教關系。蘇聯的解體引爆了該地區壓抑已久的民族感情和宗教熱情。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三股勢力在中亞地區日益活躍。在這三股惡勢力的滲透和鼓動下,新疆境內的民族宗教分裂分子蠢蠢欲動,開始追求將民族、宗教與政治混而為一、統而治之的危險思想,進而提出“東突厥斯坦獨立論”,掀起分裂祖國的波瀾。他們鼓吹宗教狂熱、激發分裂情緒、制造民族矛盾,並呈蔓延之勢,對我國西部疆土的安全、穩定和繁榮構成了威脅。在這一層面上而言,中亞已經成為境外反動勢力支持我國新疆民族宗教分裂活動的基地和通道。
鑒于中亞地區有淪為美國“棋子”之虞和三股勢力在邊境地區蔓延的態勢,對同屬中俄“戰略後腰”的中亞,兩國必須保持協調,相互靠攏,彼此借重,積極應對,大力拓展歷史沿襲下來的密切聯系,以維護兩國的邊疆穩定。為此,中俄與中亞同家哈、吉、塔、烏堅持“睦鄰友好、和平共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原則,于2001年共同創建了“上海合作組織”這一區域性多邊合作機制,確立了“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簽署了《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以加強彼此之間的相互依存、利益協調和戰略協作,推動合作性區域地緣關系,從而將中俄與中亞整合成一個獨立自主的地緣政治力量,有效地遏制了美國對巾亞的戰略攻勢。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後,各成員國加強互信,共同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緊密合作,聯合打擊貽害各成員同的三股跨國惡勢力;倡導和平,一直積極以平等協商的方式解決本地區的各類紛爭和沖突。因此,上海合作組織不僅成為維護與促進中亞安全、穩定和繁榮的中流砥柱,而且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俄羅斯的南部安全壓力、穩定了中國的西部邊疆形勢,還有助于提升中俄的國際地位、擴展兩國在歐亞大陸“心髒地帶”的影響力、牽制美國勢力在巾亞地區的擴張。未來,中俄兩國應通過不斷完善上海合作組織的組織架構和運行規則、積極擴展對話機制平台和努力加深地區經濟聯系與互利機制,來加強成員問的互動與協作,在促成上海合作組織成為中亞地區主導性區域合作機制的進程中,發揮積極的領導作用。
三、聯手反霸塑造中俄戰略合作的全球之維
冷戰後,美國確立了阻止任何大國崛起的全球戰略。在它看來,能夠挑戰其霸主地位的就是中俄兩同。為此,它實施“兩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戰略,以阻遏中俄的崛起勢頭。由此,中俄兩國面臨美國在全球的戰略圍堵,兩有北約東擴的戰略進逼,東有亞太同盟的不斷強化。這無疑加劇了中俄兩國安全情勢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因此,面對美國霸權壓力的中俄,在抵制美國力量擴張等方面擁有共同戰略利益。兩國睦鄰友好、相互信任,彼此支持、相互聲援,彼此視對方為可靠的“後方”,共同分擔美國巨大的遏制壓力,一道獲取相對有利的大國權位,從而贏得了極為廣闊的戰略空間,建立起和平有力的安全環境。
(一)中俄共同抵制美國向蒙古的滲透
蒙古位于中俄之間,為中俄兩同所包裹,是一個不具有出海口的高原內陸同家,其邊境城市扎門烏德距中國北京的直線距離只有600公里,且其間沒有任何可以據守的天然屏障。因此,蒙古可謂中俄兩國的“戰略後院”。蒙古在對外戰略上雖然將發展同中俄兩同的友好關系作為其“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但出于戰略平衡的考慮,蒙古一直尋求引入美同這個外部大同,甚至直呼美國為“第二鄰國”,來牽制中俄兩大鄰國,以保證自身的獨立與安全。這給了美國以可乘之機。基于蒙古所佔據的地緣戰略區位,美國認為控制了蒙古,就相當于在中俄之間打入了一個楔子,可以約束中俄這兩個地緣戰略棋手的自由行動。基于這一“中心開花”的戰略設想,美同向蒙古大舉滲透,不僅給予蒙古大量經濟援助,而且幫助其改進軍事裝備和培訓軍官。對此,中俄兩同通過加強政治軍事互信、擴大經濟貿易交流、拓展雙邊多邊合作,推動與蒙古的全方位合作,確保其不為任何其他大國所控,維護其中立地位。
(二)中俄在地區熱點問題上的呼應
朝鮮以發展核武器來對抗美同的新霸權主義,引發了朝核問題。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中俄擁有較多的共同利益,即促進朝核問題的和平解決、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抵制美同的半島控制戰略,從而為同內經濟建設培育一個和平、良好的周邊環境。俄羅斯力圖重返朝鮮半島,在半島問題上佔有一席之地,中國可借重俄羅斯對半島事務的傳統影響,與俄羅斯進行戰略協作,以平衡美日勢力在此的擴張。中俄兩同在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上的精誠合作,使美國難以對朝實施武力打擊政策。此外,中俄兩同在伊朗核問題、伊托克問題、阿富汗問題等一系列國際重大問題上,都有相似的利益關切與共同的政治立場,因此能夠密切協作。
(三)中俄對國際格局持有共同的理念
中俄兩國處于相似的戰略環境、秉持趨同的國際理念、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拉近了中俄之間的距離。兩國都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世界格局多極化,皆認為構建多極世界有利于維護兩同的共同利益、制衡霸權國的肆意妄為,有利于促進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發展與繁榮。這為兩國在戰略上相互接近、相互倚重奠定了基礎。為此,中俄兩國已經建立起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年度會晤機制,並在APEC、G20、上合組織、金磚四國、聯合同大會等多邊場合會晤與磋商。兩國立法機構、政治黨派和社會團體也在進行著積極的交流,形成一種網絡化的合作機制。可見,中俄之間往來綿密,已經形成一整套機構健全、運轉高效的完備機制體系。在此基礎上,中俄戰略互信空前提升,雙方都把兩國關系視為本國外交的優先方向,在事關彼此核心利益的重大國際問題上保持密切溝通、積極協調立場,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相互配合、彼此關照。
由上可見,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建立與發展,既是中俄兩國共同戰略利益不斷發展的結果,也是共同抵制美國霸權主導戰略的產物。歐亞大陸上的兩個大國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有利于俄羅斯抵制北約的東擴,為俄羅斯遠東方向提供戰略支撐;有利于中國制衡美國亞太同盟體系的強化,為中國北方安全提供重要保證。簡言之,搞好中俄關系可以穩定“半邊天”。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俄毗鄰而居,命運相連,和則兩利,斗則兩害。冷戰結束以來,中俄兩國秉持全面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安全觀,在攜手共進、全面合作中加強互信、實現雙贏,從而跳出安全困境理論的自我實現邏輯與惡性循環魔咒,進而為兩國安全共同體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根基。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一路高歌猛進,不斷步入新里程,愈加成熟和穩健,成為大國關系的典範、睦鄰友好的楷模。展望未來,不論國際形勢如何風雲變幻,中俄只要真誠互信,鞏固兩同關系的政治基礎;互利共贏,夯實兩國關系的經濟基礎︰世代友好,打牢兩國關系的社會基礎;相互支持,促進兩國之間的共同利益,堅定不移地推進中俄之間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那麼,兩國關系就一定會又好又快地繼續發展,以至永為好鄰居、好伙伴和好朋友。
參考文獻︰
[1]中俄哈吉塔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N].人民日報,1996-04-27.
[2]中俄哈吉塔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協定[N].人民日報,1997-04-25.
[3]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02.
[4]劉雪蓮.地緣政治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271.
[5]劉古昌.不斷邁上新台階的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J].俄羅斯研究,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