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quest ,  welcome  |  

卡梅伦:英国要做中国在西方的最强支持者

03/12/2013|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英国要做中国在西方的最强支持者。”对于2日到访中国的英国首相卡梅伦来说,这番高调表态与他率领的“史上最大规模访华贸易团”一样吸引外界眼球。18个月前,卡梅伦因为会见达赖导致访华行程被搁置,如今却成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首位访华的西方领导人。英国天空电视台认为,卡梅伦访华打算吃“谦卑派”,英国《独立报》则感叹,英国虽然和鸦片战争前夕一样看重中国的巨大市场,但用武力让商人把珠江入海口变成鸦片贸易枢纽“已绝无可能”。中英昨天签署的10项合作协议被视为“利润丰厚”,英国前外交官布朗还套用中国“黑猫白猫理论”,称“不管白猫黑猫,能创造就业就是好猫”。2日在人权先行的西方舆论场,批评卡梅伦卖力“讨好中国”甚至“出卖灵魂”的喊声很高。“卡梅伦为此次访华投入了较大政治成本,”复旦大学教授陈志敏表示,西方对中国的成见不是一次访华和几项合同就能改变的,但居高临下的姿态带来的只有曲折。
  要做“中国在西方的最强支持者”
  “我很想了解你们的想法,请留下你们的问题,我会在访问结束前回答一些。”卡梅伦昨晚对自己的中国微博进行更新,还配了一天的行程图片。这个上月29日注册的微博账号已有十几万粉丝。英国《卫报》2日说,专机在北京一着陆,卡梅伦就发表了“对中国热情洋溢的称赞”讲话,称英国将扮演中国在西方世界最强有力的支持者角色。
  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卡梅伦会见。习近平表示,两国关系不仅关系到各自发展,也具有重要全球影响。双方应该登高望远,超越国情、制度和价值观差异,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照顾对方重大关切和核心利益。中国总理李克强与卡梅伦举行年度总理会晤后,共同见证两国投资、科技创新、金融、司法等领域10个合作文件的签署。美联社报道说,双方还签署单独协议,英超帮助培训中国教练和裁判以及加强和中超的合作。卡梅伦还表示,将在武汉设立英国领事馆。俄塔社2日称,卡梅伦是西方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位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前往与中国领导人会晤的。文章说,这一访问本应在一年前举行,但因卡梅伦去年5月会见达赖喇嘛,访问被搁置。美联社报道说,双方没有提及达赖问题,尽管中方表示欣赏英国对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尊重。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评论说“达赖喇嘛已是昨天”,现在英国开始发起魅力攻势,1个月前伦敦市长和英国财长也访问了中国。
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代表团。”英国媒体如此形容卡梅伦率领的百人访华队伍。这次随行的工商领袖包括劳斯莱斯、捷豹路虎汽车、英国石油、汇丰银行等知名企业。英国《每日镜报》说,卡梅伦专机上的“宝座”让人垂涎欲滴,占据这些“宝座”的一批保守党人以卡梅伦的岳父为首,他们去签署利润丰厚的协议。英国《独立报》感叹说,卡梅伦希望借助世界发展最快经济体的东风,而且运气比鸦片战争前要好一些,因为英国上次派如此庞大贸易代表团访华遭遇彻底失败,甚至还爆发战争。不过,文章说,1793年英国人马戛尔尼率领使团乘坐装配64门大炮的舰船访华以来,情况没什么变化。现在跟当时一样,英国想进入价值巨大的中国市场,而且访问被文化误解笼罩。当年乾隆答复英王的诏书说,“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让英王恼火不已。现在中国人对英国说教人权和西藏感到恼火。不过有些情况也发生巨变,特别是世界的权力格局。
  香港《南华早报》说,卡梅伦立场的改变是政府内部辩论的结果,财政大臣奥斯本在内阁大臣私下进行的讨论中说,英国对华关系具有重要经济和地缘政治意义,不应让英国对人权问题的敏感导致问题复杂化,当时卡梅伦也在场。英国首相将拉开同达赖问题的距离,这是英国恢复对华全面商贸和外交合作要付出的代价。英国天空电视台评论称,首相访华要吃“谦卑派”。复旦大学教授陈志敏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在经历过会见达赖产生的风波后,卡梅伦以及英国政府对发展中英关系有更深的感受。他说,中国新领导人上台,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决议,中国对欧洲政策也正在形成中,卡梅伦如能在这时通过访华加强对华关系,一定程度上能抢占先机,因此他把调子提得很高。
  拿中国的钱,英国“丢掉了灵魂”?
  “外交用语要好好斟酌,跟中国打交道尤其如此。”BBC随团记者罗宾逊2日撰文称,卡梅伦在访华前向北京发出的信息是要打造“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发出了卡梅伦此访哪些问题是重点的明确信号。前英国外交官凯瑞·布朗2日对《华尔街日报》表示,两国此番碰撞出的合作火花将使人们忘记过去18个月曾经发生的事情。布朗说,中国在英国的投资不像在美国那样存在政治方面的担心,“在我们看来,不管白猫黑猫,能创造就业就是好猫”。
  2日在与中国领导人会面时,卡梅伦表示,他已做好准备,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推动中国与欧盟之间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加拿大通讯社称赞卡梅伦是“欧盟和中国谈判自由贸易协定的先驱和特使”。不过德国电视1台称,卡梅伦的立场将惹恼欧盟,因为这与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两周前在北京欧中高层会上的表态形成鲜明对照。路透社表示,欧盟担心这可能导致廉价中国商品在欧洲泛滥,与此同时欧盟正跟中国陷入光伏贸易纠纷
  质疑声同样来自英国国内。英国外交部亚洲研究部门前负责人罗德·维伊表示:“跟中国打交道必须坚持和保护自己的价值观,不要什么都说好,要说出我们的不同。”工党领导人米利班德批评说:“跟中国竞争,英国唯一的取胜之道就是向顶端冲刺,我们要在高技能、高科技、高收入经济体的基础上展开竞争,但本届政府认为我们只有滑向低端才能竞争。”英国《每日电讯报》说:“我们在拿中国和沙特的钱,但我们是不是丢掉了灵魂?”文章称,卡梅伦政府被中国和海湾国家的资金所吸引,这才主动出击,简化中国人的赴英签证,吸引中国投资,还要发行伊斯兰债券,“英国正在变得为了融资和发展经济而丢弃崇高的精神”。
英国《金融时报》2日以“在西藏问题上退缩后,英国几乎没有从中国那里获得奖赏”为题说,欧洲国家认为英国错误地处理了同达赖的最初会面。卡梅伦今年初在下议院强调反对西藏“独立”更是被认为英国服软了,然而还没有带来英中关系立即解冻。随后游说要在今年年底之前安排正式访问也“太于急切”。文章认为,实际上,在英方会见达赖喇嘛之后,英中贸易和投资似乎未受影响。这只是强化了以下看法:“伦敦过于卖力了”。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日前发表欧洲外交事务官员莱纳德的文章,建议卡梅伦与中国打交道时要“硬气一点”,因为“显露软弱就会让对方误以为你好欺负”。文章说,中国有时说得比做得利害。比如,美国总统和德国总理都曾与达赖见面,但也没惹出多大麻烦,德国对中国的出口丝毫未减。
  英国前外交官布朗称,卡梅伦此次访华恰逢中国防空识别区引发地区紧张之际,考虑到英国与美国的紧密关系,这可能将卡梅伦置于尴尬境地,卡梅伦在作出类似“英国是美国的挚友永远不会背叛美国”表态的同时,还需达成一种巧妙平衡。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2日会见英国海军参谋长泽姆贝拉斯,双方就合作应对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达成一致。
  在陈志敏看来,英国在对华外交经历了风波后已经认识到,对华外交用过去那种施压的方式达不到效果,而且还会对其经贸利益带来较大损害,因此开始淡化人权、西藏等方面的问题。不过,英国奉行实用主义的外交,而且惯于采取均势外交的政策。“美国之音”称,对于卡梅伦来说,出国访问通常会演变成一个公关难题,因为他不得不在自己制定的帮助英国赢得全球经济竞赛的政策与大声疾呼人权问题之间取得平衡,他有时发现很难“将一个圆形变成一个方形”。
  中英关系的齿轮又开始转动
  “中英关系的齿轮又开始转动了。”德国财经网2日评论说,卡梅伦此行的时机很好。此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刚刚公布新的决议,其中包括经济进一步开放。德国《世界报》也称,伦敦已经成为中国在欧洲的金融门户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如果中国真的在变革,那么英国应该利用这个合作机遇。卡梅伦访问确实有助于发展商贸,推进改革,并化敌为友。中国一直是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在过去20个世纪中,中国有18个世纪保持全球最大市场地位。今天,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128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并拥有最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的巨变会对英国产生巨大影响。希思罗机场、泰晤士河、英国核能领域、伦敦出租车等背后都有中国企业的参与。英国投资者则能受益于中国的自由化改革。如果中国真的变得越来越开放,英国就应该利用这个重大机遇。英国董事协会总裁赛蒙·沃克2日告诉《环球时报》,外界要积极地看待卡梅伦这次访华。他认为,英中之间目前最需要推动的是自由贸易,只有经贸合作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他有关“自由”的问题才能够接着讨论,才有对话的诚意基础。
  陈志敏表示,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对于西方价值观外交的诉求和对中国的成见不是一次访华就能解决的。政治文化观念不一样,肯定会带来一些矛盾和冲突,关键是怎样处理这些观点的不一致,如果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企图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对方,双方关系肯定会有曲折。双方只有开诚布公地进行对话,才能够建立互信,将关系向前稳定地推进。
  【环球时报驻外记者 黄培昭 纪双城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郭孝伟 甄翔 陈一 玉鹏】

英国和中国:车轮反转
05/12/2013|环球时报
英国《卫报》12月3日社论,原题:英国和中国:车轮反转  1876年中国首条铁路由英国企业建成,但很快被斥之为外国“奇技淫巧”的中国朝廷官员下令拆除。1881年在英国工程师克劳德·威廉·金达的监造下,中国建成第二条铁路。金达成为塑造中国大规模蒸汽机车铁路系统的众多英国人之一,这些铁路不仅改变了中国经济,还引领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纪元。
  曾被清政府授予“红顶子”官衔的金达无疑会惊诧于这个主意:中国工程师将很快前往英国,并帮助英国人修建一条铁路。世事何其无常!英国几乎已把昔日使之成为首个铁路国家并大规模出口的技术领先丧失殆尽,中国人则正将其据为己有。
  中国的高铁网在德日等企业帮助下建成,但其更新的机车和轨道出自本土设计,并准备将其销往世界其他国家。当首相卡梅伦在北京宣布英国欢迎中国对我们的高铁项目进行投资时,对这种苦涩对比作何感想,我们不得而知。
铁路的情况同样适用于核科学,英国作为核领域先驱的记忆仍历历在目,但如今只能求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帮我们修建新型核电站
  不过,这种科技态势的转变或许被夸大了。不像1881年与2013年那样黑白分明的对比,无论就科技还是工业而言,英国并非如此不济,中国也并非如此先进。
  英政府对华态度令人遗憾,给人以行乞、毕恭毕敬和过分谦卑之感。英国首相在中国媒体上撰文赞扬此次访问,称英国是中国最好的朋友和最强有力的支持者
  诚然,英国并非是对中国大唱赞歌的唯一国家,欧盟所有成员国都曾经唱过同一首歌,为保障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而置原则于不顾,如今则正在寻求确保在中国对海外的投资资金中分得一杯羹。随着竞争者们在人权等事务上“自毁名声”,在中国外交贸易宴席的菜单下能听到(中国人的)窃笑……这或许是报应:欧洲国家曾令中国支离破碎,如今中国能轻而易举地(对欧洲)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王会聪译)

罗思义:卡梅伦的北京教训刻骨铭心

05/12/2013|罗思义观察者网

【按:《卫报》显然不打算与英国政府缓和。不仅在斯诺登事件上如此,当卡梅伦终于回头是岸,谦恭访问中国时刻,《卫报》依然用严辞批评卡梅伦此前的表演。不过忠言逆耳,这样的批评显然不应该只有卡梅伦来承受,对西方各国领导人来说都不失为一个提醒。作者罗思义为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英文原文发表于《卫报》,作者授权观察者网独家首发中文版。观察者网王杨翻译】


历史上鲜有哪个英国首相的夸张表演像大卫·卡梅伦的对华政策这样,无比沉重和耻辱地给世界带来这么大麻烦。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技巧太高超,因此没有在卡梅伦的访华行程中当面直说。但是世界各国,包括英国的评论家们,都知道卡梅伦干了什么。
去年卡梅伦会见达赖喇嘛,这就像习近平会见亚历克斯·萨尔蒙德(观察者网译注:苏格兰首席大臣、苏格兰民族党领袖)并祝他在苏格兰独立的竞选中“顺利”,或者戴高乐1967年的“魁北克自由万岁”演讲一样。不出意外地,中英关系随后降至“冰点”——英国大臣与中方会面的请求遭拒。
卡梅伦似乎相信中国的领导人会在对峙前犹豫一下——好像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7.8%,会需要英国的帮助,而英国的GDP还没赶上5年前的水平。可惜这并没发生,而正如西蒙·詹金斯所说:“卡梅伦卑躬屈膝到了极点。唐宁街消息称英国如今‘翻过了一页’而且‘着眼于未来’;这将展示‘相互尊重和理解’。”一个再清楚不过的事实是,中国如今是个超级大国,英国不是
遗憾的是,卡梅伦的无节操不可避免地给他领导的国家蒙羞。但是,寻求中英互利最大化的政策应当恢复。
这样的关系不仅仅是“双赢局面”这种陈词滥调。英国需要中国的基建投资,中国的出口正好面临放缓;此外中国1亿游客将出国旅游,英国能从中分一杯羹就够了。中国需要英国的高科技,比如生命科学,还需要将伦敦这一世界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基地
而卡梅伦之前的所作所为就是让这些关系更加艰难。连英国政府都不相信他的官方论调,认为其早期的政策对经济毫无裨益。要是卡梅伦的说辞是真的,他如今可能不用这么低声下气地领着史上最大的经贸团访华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普遍的教训。
在中国看来,英国在两国关系中企图夺取道德高点的做法毫无诚信可言。英国自己都干了些啥?它跟中国的第一次接触就是派军队过去强迫中国进口英国的鸦片。接着它夺取香港岛——也许中国政府应夺取怀特岛作为补偿。后来它的军队毁掉了北京的圆明园——也许中国解放军应当洗劫并烧毁白金汉宫。英国敦促中国在香港实行民主,而它统治香港期间严禁民主政府,直到它意识到殖民地保不住了。就说现在,英国是美国入侵伊拉克的第一大盟友。当他们在伊拉克杀死数万人时,中国让6亿人脱贫,这比欧盟总人口还多
大卫·卡梅伦的政治生涯将很快画上句号。等他输了2015年的普选,托利党(英国保守党——观察者网注)为落选的领袖办完砍头仪式后,新首相艾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访问北京时,或许会对卡梅伦对华政策的惨败好好琢磨,这是更普遍的教训。
世界想从英国获得很多,对此我们颇为自豪——投资、莎士比亚、科学、幽默、流行音乐和贸易,等等。但是有些是世界不想要的,对此我们最好道歉或远离——坐武装直升机访问、鸦片、夺岛和干涉别国内政。
假如这个更加普遍的教训能被吸取,那卡梅伦目前在北京收到的教训多少还是有好处的。
Harsh lessons for Cameron in Beijing

05/12/2013|罗思义观察者网


Rarely have the exaggerated pretensions of a British prime minister been so harshly and humiliatingly brought crashing to earth as with David Cameron's policy on China. China's leaders are too skilled in diplomacy to state it bluntly during Cameron's current Beijing visit, but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cluding numerous British commentators, knows exactly what has occurred.
Last year Cameron met the Dalai Lama, which in China's terms has about the same level of subtlety as Xi Jinping meeting Alex Salmond to "wish him well" in his campaign for Scottish independence or de Gaulle's notorious 1967 "Vive le Québec libre" speech. It was predictably met with the "big freeze" – British ministers being refused meetings with their senior Chinese counterparts.
Cameron seems to have believed that China's leaders would blink first in the ensuing standoff – as though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with 7.8% growth, needed help from a UK whose GDP has not even regained its level of five years ago. It didn't happen and, as Simon Jenkins put it, "Cameron could hardly have grovelled lower. Downing Street sources say Britain has now 'turned a page' and is 'looking to the future'; it will show 'mutual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The lesson that China is now a great power and Britain is not was forcibly driven home.
This humiliation for Cameron regrettably inevitably reflects on the country he leads. But the policy of seeking the best mutually beneficial ties between Britain and China should be resumed.
These relations are in reality, not just as a trite phrase, a potential "win-win situation". Britain needs China's investment in its infrastructure, China as a market for faltering exports, and to grab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100 million Chinese tourists who will soon be travelling abroad. China needs Britain's hi-tech knowledge in areas such as life sciences, and London, the world's biggest foreign exchange trading centre, as a base for its currency's internationalisation.
All Cameron did was to make these relations more difficult. Not even the British government believes its official rhetoric that its earlier policies had no effect on economic ties. If that were true, Cameron would not feel the need to eat political humble pie and lead the biggest ever group of business leaders to China.
Some general lessons can be drawn from this episode. Seen from China, Britain's attempts to claim some moral high ground in its dealings with the country have no credibility. What is Britain's record? Its first major encounter with China was to send troops to force the country to import British opium. Then it seized the island of Hong Kong – perhap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ask for the Isle of Wight in compensation. Then its troops destroyed the summer palace in Beijing – perhap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hould loot and burn Buckingham Palace. Britain lectures China on democracy in Hong Kong when, in the whole time the UK ruled the island, it never allowed democratic government until it realised it would be forced to return its colony to China. Or, to come up to the present, Britain was the chief US ally in an invasion of Iraq, which led to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deaths while China raised more than 600 million people – more than the EU's entire population – out of poverty.
David Cameron's political career is coming to an end. After he loses the 2015 general election, and the Tory party has carried out the ritual slaughter of the failed leader, the new prime minister, Ed Miliband, may want to ponder the more general lessons of Cameron's Chinese fiasco for British foreign policy as he plans his Beijing visit.
There are many things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ant from this country in which we can take pride – investment, Shakespeare, science, humour, pop music and trade, to name but a few. But it would be good to apologise for, and stay out of, things the world did not want to receive from this country – visits from gunships, opium, seizure of islands and interference in their internal affairs.
If that more general lesson can be absorbed, Cameron's current humiliation in Beijing will have served a useful purpose after all.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