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quest ,  welcome  |  

新自由主义的后果及走向

/12/2010|不破哲三| 紅旗文稿
編者按:自新自由主義傳入日本以來,各個領域批判新自由主義的聲音從未間斷。日本共產黨前主席、日共黨中央附屬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不破哲三,在《激蕩的世界將走向何方》一書中對新自由主義進行了深刻解析。現將該書相關部分編譯如下。標題為編者所加。


    一、新自由主義政策體係的三個支撐點
    所謂新自由主義,的確是經濟學的一個流派,但無論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或者在日本,它在政治領域成為一個爭論的問題,並非人們在與這個學說或學派進行鬥爭。不能簡單地說它只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種形式或一個階段,它實際上是美國採用後,又強加于世界的政策體係。作為政策體係的新自由主義,具有以下三個支撐點。

    1.否定和排除對資本橫暴的社會限制,使得弱肉強食在社會上橫行

    新自由主義在經濟學上的特徵,常常被認為是排除國家介入的“市場原教旨主義”;而實際上,新自由主義與國家權力的真實關係是,它所排除的只是那些限制資本橫暴的制度,而對于那些新自由主義需要利用的國家力量,則會毫不客氣地最大限度地利用。

    比如,在近十幾年來,之所以在拉美地區相繼誕生了左翼政權,一個很大的契機,就是與從美國引進的新自由主義進行抗爭。新自由主義進入拉美,不是依靠市場的作用自然地進入的,而是美國以及美國支持的國際經濟機構強加給拉美各國的。

    再如日本,新自由主義進入這裏,也不是依靠市場原理,而是通過美國政府與日本政府之間,制定了一種異樣的《日美綜合經濟協議》才得以實現。無論日本的“緩和規制”政策,還是“郵政事業民營化”,都是在國家對國家的關係中強制實現的。

    所謂“市場原教旨主義”,並不是拋開國家的“市場原教旨主義”,而是最大限度地濫用國家的“市場原教旨主義”。

    2.顛倒經濟體制,把金融經濟看作獲得利潤的主要舞臺

    向金融經濟轉移重心,是世界資本主義的一個共同傾向,而這在美國經濟中尤為顯著。特別是近20年間,美國動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制造出“金融工程學”這門怪異學問,大規模宣傳以金融經濟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才是最新的資本主義體制

    出現這種情況,並非因為美國經濟具有現代特徵,相反,它反映出美國資本主義的產業基礎在衰退。美國鋼鐵、汽車、電機等產業曾經稱霸世界,但現在,它們的制造量明顯下降,技術和設備落後,以至于產業的落後狀況成為美國資本主義的歷史特徵。這可以看作是列寧指出的,壟斷必然產生腐朽性的典型事例。如何突破美國資本主義的這個弱點,從而將世界經濟的中心轉移到金融經濟,成為新自由主義政策體係的強大支撐點

    3.作為資本主義的最現代形態,向世界強制推行具有以上兩個特徵的美國式資本主義

    實現向以金融經濟為中心的體制轉型,僅在美國經濟內部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把各國的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秩序重新構建成美國方式,才能使美國的金融資本更自由地活動。這本身就是經濟霸權主義的做法,新自由主義派卻將這種強加于別國的行為借“全球化”的名義正當化。但是,這當中存在著言語上的巨大欺騙。

    隨著世界經濟關係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係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加強,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特別是在資本主義時代,這是普遍的傾向。馬克思曾高度評價它是人類社會歷史中資本主義發揮的進步作用之一認為創造出“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的歷史功績。這種趨勢,在今天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但是,世界經濟在整體上的聯係越來越緊密,與新自由主義派所講的“全球化”並不等同。我們需要將世界經濟關聯的發展方向,與“全球化”這個作為強加于別國的美國式體制的代名詞嚴格地區分開來。

    人們公認,中國在國際上的經濟活動明顯擴大,無論在世界的哪個大陸,中國的影響都在擴大。但是,無論中國如何向世界推廣經濟活動,也沒有人說中國在採取“全球化”政策。因為,中國並不試圖把自己的體制強加于世界。

    二、新自由主義產生的基礎
    新自由主義之所以產生于美國資本主義中,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美國資本主義曾在世界上最具產業競爭力,但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半個世紀,其產業基礎變得薄弱。這造成美國資本主義大幅度調轉方向,把獲取利潤的主舞臺調整到金融經濟上。

    其次,限制資本之橫暴的社會規則弱化。羅斯福新政在這個方面曾經帶來一定的社會變化,但之後沒有繼續推進,當時釆取的社會保障制度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因此,至今在美國仍舊沒有全國性的健康保險、醫療保險制度。這正是其落後的象徵。此外,瓦格納法案等勞動關係領域的成果,也由于戰後反共產主義時代的塔夫特‧哈特萊法等而被抽空了實質。工會的力量沒有朝著擴充社會規則、對美國社會整體發揮作用的方向發展,而走向了保障特定的企業和產業的利益。

    第三,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開始實行經濟霸權主義的世界政策。他們希望通過霸權主義的經濟擴張政策來彌補美國資本主義的弱點,這種要求變得越來越強烈。而規定戰後世界經濟秩序的布雷頓森林協定把美元定為基礎貨幣,這個體制持續至今,也加劇了美國的經濟霸權主義。

    以上幾點是產生新自由主義政策體係的各種條件,而作為資本主義的政策體係,即使在資本主義框架內來看,這些方面也具有與社會進步背道而馳的反動性格。

    三、新自由主義與世界經濟危機的關係
    新自由主義造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現在,失業勞動者劇增已成為日本社會的一大問題,而這種情況正是新自由主義造成的。失業問題,在許多國家已成為政治變革的原動力之一。新自由主義將貧困極端化,並將之推廣到全世界,深化了矛盾和危機。

    在凱恩斯主義時期,經濟對策的一個重點是國家出資擴大就業。而在新自由主義的政策下,新的做法是通過金融杠桿擴大消費他們欺騙低收入消費者,創造了一種“貸款購物”的社會風潮。新自由主義帶來的這種欺詐性消費需求擴大策略一方面把低收入人群的住宅需求轉變成金融經濟巨額利潤的源泉,同時構成這次經濟危機的直接導火索。

    新自由主義通過把美國式金融體制、經濟體制強加給世界,制造了一種危險的舞臺裝置,使得發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瞬間就波及全世界。先于本次世界經濟危機,十幾年前的東南亞金融風暴、2008年初的石油泡沫和糧食泡沫等,一係列的危機震撼了世界經濟。這些也是在相同的舞臺裝置下發生的。

    產業競爭力的弱化、空心化,對一個國家的資本主義來說,是致命的弱點。而新自由主義卻虛張聲勢地宣稱金融經濟將是今後的主戰場,並將之正當化,由此更加劇了美國資本主義自身基礎的弱化。這也應該算是新自由主義帶來的弊害之一。

    四、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其他“發展模式”
    對于“發展模式”的提法,必須首先聲明,把世界上資本主義國家的各種發展樣式理解為各國的“發展模式”,對此我有保留意見。的確,各個國家和地區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有很多區別和特徵,但那是在各自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並非那個國家的資本主義作為適合自己的形式而有意選擇的,對那個國家來說並不是命中注定的一種形式,在今後的歷史中也還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如果把這些說成是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就容易把現在的狀況固定化。

    新自由主義產生于美國資本主義當中,是美國式資本主義,這只是資本主義的一種模式。它是美國採用後,又強加給世界的政策體係。

    歐洲的資本主義,是有規則的經濟社會,在日本被稱作“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通過對“工作日”的分析,得出結論:控制資本之橫暴,保護勞動者健康和壽命的人類存續的道路,除了通過“社會的強制”來約束資本,別無他路。作為革命家,馬克思非常明確地提出,為了消滅資本主義的榨取,必須進行社會革命。但馬克思並不是機會主義者,並沒有主張“到革命之日為止,勞動者應該沉默地忍耐資本之橫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在資本主義框架內也可以通過“社會的強制”來限制資本之橫暴,通過鬥爭取得“社會性街壘”是勞動者階級為了存續和發展的重大任務

    馬克思在150年前就指出,應制定社會規則,以“社會的強制”來限制資本之橫暴,並肯定了其意義。現在,這種規則的制定又迎來一個新階段。歐洲各國在這個領域,越來越佔據特別先進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形成的共同體組織——現在的歐盟(EU),不僅在制定維護一般的經濟活動方面,而且在制定維護勞動者和國民權利的“社會規則”方面,也承擔著重要作用,它正在積極推進全歐洲的規則共通化。歐盟針對勞動關係問題、廢除對女性的歧視問題上採取的行動,是在廣泛的領域內制定的“社會規則”,可以說它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一種新的狀態。

    當然,向“有規則的經濟社會”前進,只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框架內發生的變化。因此,資本的榨取和橫暴只是受到限制,而並非消除。如果經濟危機襲擊資本主義世界,那麼歐洲也逃脫不了危機的影響。但在危機中是否存在保護人民生活的“社會規則”,其發達程度如何,這對社會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此意義上講,向“有規則的經濟社會”發展,即使這是在資本主義框架內的發展,也具有順應社會進步方向發展的性質。

    日本的資本主義,是“無規則的經濟社會”,這是由歷史原因造成的。到二戰結束為止,日本是一個工人和人民的權利被徹底壓制、受專制政治支配的社會。戰後雖然開始了“民主化”時代,但把這種民主主義變為現實,也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日本的工會運動在美國佔領軍的強壓下崩潰,過勞死、無償加班現象至今依然存在。

    在“社會規則”十分不發達的日本,獨特的“終身雇用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日本社會勞資關係中“社會規則”的不足。盡管它不是法律制度,只是大企業在本企業內採用的事實上的制度。但20世紀90年代以後,由于引進了美國的新自由主義政策體係,日本的資本主義不僅沒有走向“有規則的經濟社會”,相反,認為不需要制定規則以限制資本橫暴的呼聲,成為支配政府和財界的主流。在這個潮流中,“終身雇用制”等也受到沉重打擊。原本薄弱的“社會規則”被進一步削弱,而以企業為單位的彌補制度也被一掃而空。因此,勞動者被置于雙重“無規則”狀態中。

    五、新自由主義的走向

    現在,新自由主義的政策體係在美國遭受了挫折。不僅如此,它在日本、歐洲,乃至眾多發展中國家,也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後果。如何看待新自由主義造成的後果?它今後的走向將會如何?如果從前文中談到的三個支撐點來分析作為政策體係的新自由主義,那麼這個政策體係的執行者大都會意識到那些做法的失敗。在日本,也發生了曾經站在最前列倡導新自由主義的人,發表著作,坦承失敗,並自稱之為“懺悔錄”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國際經濟秩序,由于種種復雜的因素相互糾纏,使得現在世界的經濟秩序被染成了清一色的資本主義。即使沒有使用“資本主義”這個詞,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原則也成為經濟社會理所當然的規則,似乎有要求所有國家都按照它行事的趨勢。

    當今世界的經濟秩序,無論是二戰結束後不久設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還是歷史尚短的世界貿易組織,基本上都是以資本主義體制為前提建立的。因為經濟秩序被大幅度地扭曲成新自由主義的形式,故在經濟危機中變成了問題。而實際上,更大的問題是,當今世界的各種國際經濟機構原本就是為資本主義體制而設立的。

    然而,現實的世界卻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國家和謀求社會主義的國家共存的世界。另外,即使同屬于資本主義體制的國家,亞非拉各國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處的立場、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利益都有很大區別。在這樣一個時期,我們必須正視當今世界現實結構——多種體制的共存。多種體制的存在與清一色資本主義籠罩下的世界秩序之間,存在著巨大矛盾,這種矛盾還在不斷擴大。

    在世界經濟危機中,戰後經濟秩序的矛盾表面化,並趨于崩潰。新自由主義在近期很難繼續以從前的政策體係狀態復活。但是,從資本的角度看,資本從本性上就討厭捆綁自己手腳的社會規則。只要認為能掙大錢,無論是產業,還是金融,都不惜出手,這也是資本的本性;將對自己有利的體制強加給世界,還是資本的本性。因此,今後只要資本主義持續存在,那麼在不同的情勢下,或多或少地變換一下形式後,與新自由主義相似的東西就會有復活的危險。

    新自由主義的政策體係在給社會造成沉痛打擊後破產了,各國政府都會去摸索其他道路,即尋求確立一種新的經濟秩序。我們應該汲取列寧時代的經驗與教訓,不能再錯過建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共存的機會,真正開始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共存的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探索。G7發展成為C20的過程,可以看作是這種摸索的一個具體而現實的體現。探求一種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以適應世界結構的變化,已經提上日程,這就要求各國在國際政治層面積極地合作。

    ([日] 不破哲三 鄭 萍 編譯 編譯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