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quest ,  welcome  |  

习李新政,中国外交看点是什么?

02/04/2013 |  朱锋 |联合早报
习主席在访问中温和、放松和自然的神态,朴素但又显示功力的国际思维

,面对公众和客人时热情、坚定而又活跃的神情,近20年来很难看到这种用自己的思想和魅力去感染对方的中国领导人。



  局势解读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和非洲国家的外交首访已经结束。作为新任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外交“处子秀”,国际和国内媒体的追踪报道自然少不了。一个共同点是,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成为了猎杀菲林和笔墨的重点。但细看习近平国家主席的此次连续八天的洲际外交形成,还是有不少看点可以让我们对中国新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未来走向有所期待。
  首先,中国新领导人在国际场合的放松、自然和从容给人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印象。中国领导人经常给人的印象是形象过于严肃,也过于僵硬,很少能在国际场合和镜头面前显得轻松自如。从这个角度来说,习近平确实代表了中国领导人不仅是年龄、而且是心态、举止的代际更替。
  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和在刚果国会的演讲,习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显得十分温和、放松和自如,在演讲中也加进了不少自己当场的思考和发挥。和底下听众的现场互动开始活跃和主动。这对并非是在开放和民选的政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领导人来说,实属难得。
  中国政治领袖和西方政治首脑的最大区别是成长经历不同。在一个开放的媒体和公众环境中,需要通过时刻注意展示个人形象、谈吐和感染力的西方政治环境中,政治人物已经习惯于如何去驾驭镜头、如何去和民众在语言和身体姿态上的互动,更是非常娴熟于在公众中推销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形象。
  而中国的政治环境中,领导人并非是在街头政治、或者竞选政治中历练起来的,公众面前的个人推销和气氛营造能力,并非是政治人物的政治技巧。而且,中国的政治文化强调的是端庄和老成持重,西方的政治文化强调的是政治人物的个性魅力和人格活力。
  这两种政治文化的不同要求,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政治家的外在素养。正因为如此,90年代的江泽民能够在外访期间背诵一下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能够在宴会上唱俄文歌曲、甚至一展舞姿,常常被中国国内理解为“个人秀”。
  今天,外表温和与敦厚的习近平能够在外交出访的公开环境下自如、从容而又能专注现场的活跃互动,习近平已经开启中国首脑外交的一个新时代。
  这个时代并非是中国领导人刻意需要去模仿西方政治人物的形象,更不是为了博取媒体的注意,而是中国的新领导人对自己的职业和对自己的信心都已经随着中国全面走入了世界,而变得更加贴近一个中国和世界完全交融的“新世界”。
  中国首脑外交的一个新时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领导人在公众场合的仪态、谈吐和肢体语言,透露出的是一个政治人物的“内心”。这个“内心”对他并不熟悉的世界和环境究竟是简单地摆甫士(“POSE”,即姿势)、完成任务一样去履行自己的使命,还是能够内心有快乐感地去享受自己在陌生的国度与媒体的聚焦中自己的工作?其中的区别非常大。在3月22至30日习近平一场接一场的外交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习开始以一种内心有享受的感觉来显示中国领导人的存在,主动通过一种心灵放松和思维放松的举动和语言来影响和他见面的人群。
  从这一点来说,习完成了中国领袖们外交出访的一个时代跨越,难得地展示了作为中国领导人真正是可以在国际外交场合的耀眼灯光下感受、并与别人分享快乐的能力。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访问俄罗斯三天20多场活动,他是“累并快乐着”。
  其次,习近平公开讲话的语言使用,也代表了中国领导人对外交的新理解和新感觉。
  北京的媒体中流传着习的一句话。这就是“生命在于运动、外交在于活动”。习这么说的意思是,外交就是要多和人打交道、更更多的人深入地打交道。这句话说明了习的对外交活动的直感,但却颇为传神和有质感。
  外交活动,特别是首脑的外交活动,当然就是要做和人打交道的活动,但重点是去推销自己、影响别人。而如何推销自己和影响别人,中国领导人以往给人的感觉是,聚光灯下的外交就是“长篇大论”、洋洋洒洒的“原则宣示”。但习这一路的讲话,套话少了,比喻多了;道理少了,个人的理解多了;“大论”少了,小故事多了。
  这种领袖外交与身体语言的设计,确实反映了习本人的理解和风格。那就是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不在说多说少,而在于用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眼光去解释自己的国家的利益。
  这种在对外交流时开始追求个性化的努力,体现了习本人的务实与个性。习对中非关系的概括,中非关系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中非关系是“命运共同体”等说法,比以往中国领导人嘴中出现的“深厚的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远为生动。
  在金砖五国的峰会上,习充满豪气地告诉世界,金砖国家间的合作尽管还有各种问题,但真正的朋友“不畏山海之远”。只要志同道合、只要心气相连、只要彼此放眼未来,金砖国家间的合作一定能够促进世界经济更平衡、国际关系更多元、世界治理模式更有效。这样的讲话,明显给人更有远见的感觉。
  在今天的全球事务中,首脑外交占据着显赫的位置。特别是在大国外交中,首脑的风采、举止和眼光,更是展示大国的国际形象、演绎大国的人文底蕴和突显大国的国际责任的重要契机。习近平作为中国国家主席,此次出访,一路走来、和风细雨,向世界传颂了习的声音和习的气场,在一个已经个性化社会的中国展示中国新领导人对外交的自我理解和发挥。
  这点可能对一个西方政治人物来说是“小儿科”的事情,但对一个中国领导人来说,已经跨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这让世界了解和目睹了中国新领导人“新”的所在。
  当中国领导人愿意、并能从容而又享受地在国际外交场合展示自己的眼光、个性和对世界外交的理解,这一成就足以掩蔽习出访的其他政治、战略和经济成果。一个乐于、并能快乐地向世界展示自我、展示个性和展示“气场”的中国领导人将预示着外交的调整和发展。
  原因很简单。外交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是需要注入领袖个人活力和影响力的工作,更是需要展示自我期待和气质秉性的工作。大国外交是领袖外交,领袖的眼光、思想和风采,永远是大国外交的坚实财富。习近平在访问中温和、放松和自然的神态,朴素但又显示功力的国际思维,面对公众和客人时热情、坚定而又活跃的神情,近20年来很难看到这种用自己的思想和魅力去感染对方的中国领导人。
  尤为值得一题的是,习近平此次出访,释放了让世界眼睛一亮的“第一夫人”形象。形象典雅的第一夫人和温和、憨厚的习领导更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对第一夫人的理解不是米歇尔·奥巴马的能言善道和“旺夫”,也不是庇隆夫人的坚定刚毅,更多的只是看第一夫人是否“母仪天下”。此次习近平出访时的第一夫人亮相,能够让中国和海外媒体感到“惊艳”,恰恰在于彭丽媛的装束和举止,颇得中国文化的精髓。
  希望习近平给中国外交注入的“个性”和“气场”,能够延续到每一位中国领导人。
  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3-04-02/112639215.html

习近平外交的新内涵
08/04/2013 |  金兴圭,诚信女子大学政治系教授 朝鲜日报

习近平上台后,中国外交的传统模式开始发生变化。中国逐渐摆脱发展中国家的认同感,以“新崛起的强大国家”的认同感为基础更加积极地参与外部问题。

习近平外交的关键是“新型大国关系”和“均衡”。“新型大国关系”指的是中美关系。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中国不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并在这一秩序内展开良性竞争;第二个是相互尊重核心利益;第三个是以平等、互惠为原则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均衡”是针对美国的“战略再平衡”政策。中国将加强与俄罗斯、欧洲、非洲等地的关系,迂回应对美国对中国施加的压力。习近平上台后最先访问俄罗斯和非洲国家并非偶然。下一个访问地或许就是欧洲。

中国认同感的变化以及因此带来的世界战略的变化目前尚未具体体现在韩半岛战略上中国外交模式转变为新型大国外交对韩国来说不完全是好事,但对北韩来说更有负担。北韩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后,中国对北韩的态度和过去截然不同。据说,党内高层人士就现有北韩政策的妥当性提出质疑,并下达指示让韩半岛问题专家重新考虑。

中国还对联合国安理会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对北制裁决议投了赞成票,对媒体和舆论对北韩的指责也表现出宽容态度。同时还在进行包含新内容的内部教育。一向提倡传统主张的韩半岛问题专家面临非常困惑的局面。

但也不能因此而乐观地认为中国对北战略会瞬间改变。中国就像一艘庞大的航空母舰,改变战略需要很长时间。而且,维持北韩的战略价值的结构性条件尚未改变。中美之间战略竞争仍然存在,韩中之间的政治互信比较薄弱,还有韩美同盟和两岸统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很难放弃可以用作战略筹码的北韩。因此,不爆发战争、不发生混乱、北韩政权不崩溃、无核化的所谓“三不一无”韩半岛政策基调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但是,中国外交内涵已经开始变化,从中长期角度看,这很有可能会使韩半岛政策产生变化。韩半岛问题已然进入中美势力转移的漩涡之中。美国和中国暂时都想与韩国保持良好关系。韩国成为中美势力转移的中枢。中国认为,只要让韩国站在中国一方,东亚战略均衡局面就会有利于本国

现在表面上虽然是多事之秋,但对于韩国来说也是一个机遇。韩国应该借此机会在北韩问题上主导中美两国。现在需要做的是先发制人,拓宽共同利益领域,缩小分歧。韩国外交和安全团队不知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发挥战略和策划能力打破僵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