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quest ,  welcome  |  

探访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真与假

作者:吴成良、陈一鸣 2013318环球时报
让美国成为新增就业和制造业的磁场。一个月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二任期的首份国情咨文中喊出重振美国制造业的口号。
尚未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美国能再掀起一场制造业革命吗?美国吸引制造业回流的根基何在?美国制造业回流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大吗?
《环球时报》驻美国记者就此对多家美国企业进行调研,并采访业内专家。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制造业回流仍属个案,绝不意味着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制造业基地地位的终结。在全球市场法则指引下,哪里有市场,哪里有供应链和良好的经济生态,制造业就会往哪里聚集。

  奥巴马对“内包就业”另眼相看

  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表扬了福特汽车公司。2013款福特Fusion轿车目前在墨西哥生产。福特最近宣布,还将在美国密歇根州一家装配厂生产该款汽车,预期创造1200个就业岗位。《环球时报》记者近日从福特公司了解到,作为2011年与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达成协议的一部分,福特承诺到2015年在美国新增1.2万个工作岗位。截至目前,福特已完成新增就业计划的一半以上。当记者提出到车间看看时,福特公司的一名负责人说:“由于最近市场需求大,工厂繁忙,暂不能安排工厂的采访。”

  前些年,中国人去美国出差旅行,回来时经常“一不小心”带给亲朋好友的都是缝着“中国制造”标签的玩具。这样的概率或许会有所减少。《华尔街日报》等美国媒体近来报道说,“美国玩具商欲回归美国制造”。《环球时报》记者近日来到靠近洛杉矶市中心的美国麦格玩具公司时,几百名员工正在紧张、忙碌地组装各式各样的玩具。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查理·胡介绍说,麦格玩具在美国洛杉矶和中国深圳各有一家规模差不多的工厂,分别雇了400多名和300多名工人,还与中国汕头、宁波的多家工厂签有供货合同。当然,查理很坦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的确在提高,但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优势,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二者不可能处在同一个量级上。”查理以麦格玩具在中美两国的工厂为例说,中国工人每月的工资大概300美元,洛杉矶的工人每个小时工资就达8美元,美国劳动力价格是中国的6倍多。

“美国制造”正被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看重。曾有一位母亲在网上留言说:“我真的很伤心,我们的孩子只知道去商店买其他国家制造的便宜货。‘美国骄傲’到哪里去了?”北卡罗来纳州林肯顿家具厂一度因生意不好而关闭,当老板2012年在美国重新开始生产后,54岁的唐纳·基夫尔被请回来工作,他高兴地说:“重操旧业,感觉太好了。”林肯顿家具厂老板感觉同样很好,他去年曾和福特等企业巨头负责人一起去白宫参加“内包就业”论坛。

  福特等大公司的行为,被学者称为“re-shoring”(回岸),即“回流”,意指跨国公司将制造业投资和生产能力从海外向国内转移的一种现象,它既包括把海外的工厂迁移回国,也包括在本土建设工厂,取代在海外建厂或采购的计划。一些专家认为,几十年来,美国制造业在外包上走得太远,美国制造业的回流,是对以往过度外包的一种“纠偏”。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回流美国

  不过,包括福特在内的美国跨国公司在使用“回流”一词上非常谨慎。事实上,“回流”一词套在福特身上并不准确,因为福特在美国增加制造,并不意味着关闭在西班牙或墨西哥的工厂。福特公司公关经理克里斯蒂娜·亚当斯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福特的行为应定义为对美国制造业的“再投资”。亚当斯基说:“我们基于客户需求的增长来安排生产布局,并致力于全球产能的优化。”她强调,中国市场是福特在未来10年增长的一个关键引擎。杜邦公司新闻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对于中国,杜邦一贯的投入和承诺是不变的。”杜邦目前在中国大陆共有近50家独资及合资企业,拥有企业员工近7500名。

  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查德·毛特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一些制造商把生产线从国外转移回来,这是制造商根据具体情况,在个案的基础上作出的决定。他表示,美国制造业回流趋势肯定会继续,但并非所有的海外生产线或者已转移出去的制造业都会回流。制造商会对供应链及生产进行全盘再评估,比如考虑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和控制产品质量。从单位劳动成本的绝对数看,美国的人工成本仍是中国的数倍。在美国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基地,工人都已经工会化,工资要价高。以汽车业为例,数据显示,福特等美国汽车制造商支付给汽车工人工会的每小时工资和福利高达60-70美元。毛特雷告诉记者,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薪酬是7.7万美元/年。美国制造业相对来说,是高技能、高生产率、高工资的产业。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资深合伙人哈罗德·西尔金预测,对于许多劳动含量较低,运输成本又较高的商品,2015年前后会是一个临界点。也就是说,到2015年,这些产品如果是要供应给美国市场,那么在美国制造就是“经济”的做法。他认为,美国处于制造业振兴的早期阶段。西尔金表示,对于那些考虑在美国建厂的公司来说,需要至少3年时间才能完成建厂并使其满负荷运转。他表示,奥巴马之所以大谈特谈制造业振兴和回流,是想让美国企业主“做做数学题”,算算在美国建厂对他们是否有好处。

  当前,美国制造业的复兴,仍有很多政策障碍。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主席杰伊·蒂蒙斯近日在一次演讲中批评美国联邦政府在振兴制造业上仍然是“谈得多,做得少”。在美国政治僵局严重的情况下,华盛顿要做出政策调整并不容易。比如,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方案是,美国修改税法,对跨国公司从海外汇回利润在国内投资实行减免征税。但即便是这一被广泛视为具有可行性的倡议,在讨论多时之后仍未能成为法律。毛特雷表示,政治僵局已伤害美国的商业信心,但他表示,现在民主和共和两党都重视制造业,因此双方会努力寻找一些利益共同点。

  促进本土就业是种“高姿态”

  美国制造业回流可能不像人们看起来的那么简单。近年来,美国舆论不时热炒苹果公司产品都是从中国的“血汗工厂”制造出来的,客观上对美国消费者的心理带来影响。麦格玩具公司的查理告诉记者:“10多年前,美国消费者根本不管商品是从哪里生产出来的,只要物美价廉便受欢迎,但现在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从自身形象出发,已明确提出拒绝来自‘血汗工厂’的商品。”据了解,麦格玩具公司在中国生产的玩具要经过跨国检验公司评估,员工待遇、工作环境等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否则产品的价格再低、质量再好,也难以进入美国的知名零售店。去年12月,苹果公司表示,今年将把部分电脑的生产迁回美国。一些美国民众认为,此举不排除是用行动向消费者打出广告,告诉外界“你们现在买到的苹果产品会是美国制造了”,这种“姿态”对许多消费者的心理会造成正面冲击。

  美国咨询公司奥马力国际总裁约翰·奥马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许多美国制造业企业在20世纪末将生产外包到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除出于人力成本考虑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要躲避美国严苛的环保法律、较重的州税和联邦税,以及强大的工会势力。随着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制造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可大幅降低,而由于美国制造业低迷导致失业率高企,美国工会势力近些年出现下降趋势,工会与资方谈判时的态度已不像十几年、二十几年前那样强硬。不过,因为美国实行联邦制,各州的法律、税率和工会势力强弱不同,总体来看,得克萨斯、佛罗里达等州更适合制造业发展,而加州企业经营的门槛仍然较高。尽管如此,一些美国企业为凸显自身对促进就业所做的贡献,在本地消费者中建立良好口碑,也会回迁部分生产线。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商学院教授孙涤认为,美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中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因此社会上存在着把制造业搬回本土的心理,一些政治人物出于迎合民意需要也在姿态上做出呼应。

  中美两国制造业不会“此消彼长”

  “千诗碧可”是由旅美华人徐梅于1994年在马里兰州创立的香味蜡烛和日用香薰产品品牌。产品最初在杭州生产,后来由于美国加大对中国相关产品的反倾销力度以及中国人力资源成本的上涨,生产基地迁到越南。2011年6月,她完成“内包就业”的过程,在马里兰投厂,并雇了60名当地员工。不过,杭州和越南的设施并没有关闭。去年初,徐梅应邀参加了在白宫举行的“内包美国就业”论坛。徐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生产线上的工人每小时工资约14美元,比中国和越南高很多,但因实行罐装蜡烛全自动生产,美国厂60名工人的产能和越南厂1000人的产能差不多。她认为,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生产,可以更快满足美国客户需求,还可减少库存。徐梅告诉记者,在美国办一家工厂,要耗时一两年。相比之下,在中国设厂,办事效率高得多。她表示,美国制造业回流,并不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地位的终结,中国需要重点加强的是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

  在麦格玩具公司的查理看来,美国在制造业领域始终是强国,即使前些年很多生产环节外包到发展中国家,但核心人才一直在美国。他同时表示,美国重振制造业并不意味着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制造业便会衰落,这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问题。“我们绝不会把中国的工厂关闭,因为在生产、销售都已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选择。”

原文链接:http://world.huanqiu.com/depth_report/2013-03/3740913.html


作者:驻华盛顿记者 樊宇 201325财经国家新闻网

2012年,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走上了归乡之路。制造业“回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企业依据全球产业链的变化对自身经营战略的重新审视,也呼应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国内涌现的实业立国的思潮,以及美国政府所倡导的以振兴“美国制造”带动就业和驱动经济增长的思路。
然而,“回流”的美国制造业企业仅融合成涓涓细流,过去几十年里失去的数百万制造业岗位难以一朝挽回。与多年前将生产“外包”能普遍获益的大潮流不同的是,回流美国究竟是否具有诱人前景存在很大的行业差异。
从“外迁”到“内迁”

2012年12月,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宣布,公司计划2013年在美国投资1亿美元,并把一条现有苹果电脑生产线迁回美国本土。“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把更多的工作放在美国。”库克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

当年面对总统奥巴马提出“为何苹果手机不能在美国本土生产”的问题,苹果公司的“灵魂”人物乔布斯回答:“那些失去的工作再也回不来了。”

同样高调回归的还有通用电气公司。2012年2月,通用宣布把采用尖端技术的低耗能热水器生产线从中国撤回其位于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电气总部。仅一个月后,通用再次宣布把法式冰箱的一条生产线也从墨西哥撤回。

通用公司的战略转移是美国制造业“海外移民”的一个缩影。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在1979年达到1960万的峰值后,随着企业生产外包和机械化设备的使用而逐年下降。从2000年开始,全球产业化大潮风起云涌更是加速了这一过程。此后10年间,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的“失血”速度是之前20年的7倍。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用全球化时代产品的周期性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美国在生产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方面依然拥有优势,但随着产品市场的扩大。生产的标准化和竞争对手的出现,当产品的技术和工艺以及营销手段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的时候,生产成本就成为越来越主要的决定因素,生产也往往从高收入国家转向低收入国家。

四年前本想卖掉工业园的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弗里•伊梅尔特现在有了新憧憬。他认为,制造业“外迁”的概念已经过时,通用电气未来还将把更多散布于世界各地的设备制造业务撤回国内,并计划在美国本土投资近10亿美元。
综合成本的助力

伴随着将生产转移到国外的潮流,美国制造业在经济总量和就业人数中所占比例不断下滑。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50年代的近30%降至目前的12%。二战结束后,美国曾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就业人口在工厂工作,而现在这一比例已经降至9%。

制造业在创造财富、吸纳就业和促进创新方面依然有着重要意义。据美国制造业联盟统计,制造业研发占美国全国工业生产研发的四分之三;制造业出口约占整体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分之二,支持了约2000万个高薪岗位,对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全球化的加速和世界经济版图的变迁,随着国内外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差异的变化,不少美国公司决策开始转向,福特、卡特彼勒和英特尔公司都曾把部分生产迁回本土。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反之美国的劳动力优势则开始提升,比如美国南部部分州由于失业率高企、工会势力削弱等原因劳动力成本较低,而且美国工人在使用机器和自动化方面占有优势。

除了劳动力成本的悬殊缩小外,企业还要衡量更多综合性成本。目前国际油价是10年前的三倍,增加了海外生产企业的货物运输成本;美国天然气产量的显著增长降低了本土生产的能耗成本,这些都使本土生产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此外,还有不少更加隐性的成本日益受到企业重视。比如,对创新的激励和对核心技术的保护、产品质量的监督难度、供应链风险以及产品上市效率的考量,都是美国企业开始对海外扩张三思而后行的原因。
“回巢”效应有多大

乐观人士认为,企业回流将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这对于失业率长期盘踞在8%左右而经济依然蹒跚在复苏路途上的美国来说是一件好事。

在本轮经济复苏中,美国制造业表现颇为抢眼,为宏观经济复苏和就业改善提供助力。尽管近期表现有所下滑,但截至2012年年中,美国制造业已连续30多个月扩张。

重振制造业受到奥巴马政府力推。这对美国实现2015年出口倍增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奥巴马主张给予在美国本土投资和生产的企业以税收优惠,但尚未落到实处。美国政客们似乎总对那些失去的岗位耿耿于怀,经常借机大做文章。

哈里·莫泽是美国一家制造业“回流”组织的发起人。他估计在过去两年里,至少有25000个与制造业相关的工作回流至美国本土。尽管这与美国1200多万失业者人数相比只是杯水车薪,但是莫泽认为“美国企业回归的潜力很大”。

企业是否搬家回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收、监管、汇率和政府激励机制等变量指标的变化。有些产品,尤其是衣服和鞋类的生产回归美国本土恐怕根本行不通。

美国著名服装品牌Levi’s创始人早年在国内有60个制衣厂,但现在Levi’s的所有生产全部外包,没有直营工厂。生产本身附加值太低令Levi’s无意把服装生产搬回国内。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辛奇·利维2012年对105家美国有海外生产经营背景的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营业额从2000万美元到250亿美元不等的企业中,有14%表示肯定会把某些生产线迁回美国,超过30%的企业将考虑这样做。

利维称,如果美国政府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税,有望带回更多的制造业,但目前难以判断这股渐进的潮流能否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

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马丁·尼尔·贝利认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难以带来大量就业,但可能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岗位。今后一段时间内,美国对软件程序员、工程师、设计师和数据分析师等高端人才的需求肯定会大于直接在生产车间工作的工人。

当美国人为制造业回归而欢欣鼓舞之时,可能忽略了不少回流岗位工资被压低的现实。面临海外国家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美国本土企业不得不控制人工成本。而就业的严峻形势令工人在薪酬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少人为了保住饭碗只能接受低薪。通用电气把电热水器工厂从墨西哥撤回后,支付给员工的小时薪酬只有13美元,比以往降低了8至10美元。而三大汽车巨头如今支付给员工的平均时薪也下降了10多美元。

另一个可能限制制造业回流的瓶颈在于美国技术工人的缺乏。当被问及苹果为何不把所有生产线搬回国内时,库克说,这跟价格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劳动者的技能。他认为,美国的教育系统不能为现代化制造业培育出足够多拥有合格技术的劳动者。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企业把生产撤回国内的做法并非是几十年来将生产外包的简单扭转,这其中蕴含了更多经营策略上的审慎考虑。如果说几十年前,企业都一股脑儿地去海外寻求产地的话,当下的这种“回巢”是有选择性的。

和数年前选择迁出一样,利益最大化依然是走上回家之路的美国企业追求的核心。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