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quest ,  welcome  |  

李成:"中国前景乐观论”和“中国崛起例外论"

作者:李成   2011年4月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本文是对胡鞍钢《2020年的中国: 一个新型超级大国》一书的评论, 胡鞍钢对中国社会经济与人口发展进行预测已有二十余年的经验。
作为一个为打破不同学科间固有的严格界限、倡导综合研究而不懈努力的学者, 胡鞍钢的研究兴趣已扩展到包括人口、生态、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反腐败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在过去20余年中, 胡鞍钢在国家发展战略方面的积极参与, 反映了公共知识分子及智库机构在中国对内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变得愈发重要。
〈 关键词 〉胡鞍钢; 中国前景乐观论; 中国崛起例外论; 2020中国

中国令全世界都在感到困惑。这个国家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性经济力量, 这也为如何根据这一划时代的变化来感知世界格局变迁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中国是否正在沿着成为新兴超级大国的轨迹前进?  如果是这样的话, 中国将如何改变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
-就规模而言, 今天中国的崛起能否与17世纪的欧洲崛起及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美国崛起相提并论?
-整个世界是否将见证老牌超级大国美国与新兴的超级大国中国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  这又是否会在中美之间进一步引发国际关系学者们所说的 强权争霸战争 ?
- 未来数十年间, 新的 冷战 是否会在中国这个一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分庭抗礼中形成?  中国是否将像20世纪下半叶绝大多数时间里的苏联那样, 代表一种对西方的军事及意识形态挑战?
-反过来讲, 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崛起又能否被视为一种良性发展, 并将有力地带动世界经济增长, 同时对更趋平衡和稳定的世界秩序做出贡献?


目前, 人们对于上述问题尚未给出明确的答案, 而围绕中国对超级大国地位的诉求而进行的渐趋繁复的评估在不断增加。
2
鉴于中国崛起带给国际体系的
实质性影响取决于诸多因素, 此类分析也颇有难度。中国自身经济政治的发展
轨迹、民心向背情况以及人口控制水平等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扮演何种
角色。推动上述变化的重大社会经济转型是与学术界的活跃气氛遥相呼应的。
事实上, 在过去的十年间, 中国的战略思想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们已经围绕中国融
入世界程度不断提高的本质以及国家发展的前途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遗憾的是, 在英语世界中有关当代中国的研究并没有充分地为西方读者反
映出中国国内讨论的动态以及关于中国未来的不同观点。
3
在这个如此纷繁复
杂而又变化多端的世界里, 对于西方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和分析人士而言, 具有重
要意义的是开阔他们的视野, 并像著名历史学家雅克 巴尔赞所指出的那样,
按照他人进行自我审视的方式去了解他人 。倘若国际社会对中国学者如何
感知和论述未来中国可能担负的责任给予更多关注的话, 那么, 他们关于中国崛
起意义的讨论将更加深入。更具体地讲, 倘若美国的中国观察人士们能对当代
中国关于其战略方针的表述更熟悉一些的话, 那么他们将有可能更全面地掌握
有关的研究信息。


一、胡鞍钢在中国崛起问题上对国内学界的影响
依我所见, 中国大陆目前还没有其他学者能像胡鞍钢那样在对中国上升为
新兴超级大国的预见上如此富有眼光; 还没有其他任何学者能像胡鞍钢那样雄
辩而清晰地揭示这个国家所面临的严峻人口挑战; 也还没有其他任何学者能像
胡鞍钢那样在提出推动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方面著作
等身。他对有关中国未来的学术与政策讨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在以下三个方
面尤为突出:
胡鞍钢对中国社会经济与人口发展进行预测已有二十余年的经验, 期间他
还创设了现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 综合国力指数 。在他 1991年出版的著作
中国: 走向21世纪 中, 胡鞍钢准确预见了在21世纪头10到20年间的某个时候, 中国将超越德国、英国和法国而成长为一个全球经济巨人。
4
他还应中国政
府邀请参与起草国家的多个五年发展规划, 而中央政府正是依靠这些规划为国
家发展来设置关键性指标。
作为一个为打破不同学科间固有的严格界限、倡导综合研究而不懈努力的
学者, 胡鞍钢的研究兴趣已扩展到包括人口、生态、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反
腐败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早在 1989年, 胡鞍钢和他在中国科学院的两位
同事就在一份论证严谨、内容丰富的报告中极具前瞻性地指出,   生态赤字将成
为21世纪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
5
胡鞍钢还是中国最早提出有必要在
区域发展中测算 绿色GDP 的学者之一。
6
胡鞍钢不仅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共同完成了近60本著作, 还通过颇具影响力
的智库 中国科学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发行了超过900份 国情报
告 。该中心由胡鞍钢于2000年创办并担任主任至今, 其发行的 国情报告 主
要供省部级领导及重要高层决策者参阅。
7
以2007年至 2010 年呈送国务院的
37份报告为例, 共获国务院高层领导批示39次。
8
在过去20余年中, 胡鞍钢在国家发展战略方面的积极参与, 反映了公共知
识分子及智库机构在中国对内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变得愈发重
要。
9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决策者
所需要的技术化、专业化知识, 使得经济学家和其他各类专家理所当然地做更多
的实质性参与。同时, 中国飞速发展的出版业和快速扩展的大众媒体(无论是
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为胡鞍钢这样的学者们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机遇, 使他
们得以阐述自己的观点、施加自身影响并引导公众意见的形成。尽管胡鞍钢比
较认同自己是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决策非正式的建议者, 但他仍然保持着一个独
立学者的基本身份。的确, 他经常提出对政策的批评意见, 并坦陈对制定过程可
能存在缺陷或带来危机的担忧。这种既置身其中又超然其外的复合身份为胡鞍
钢提供了有利条件, 既使他能够对政策制定过程施加某种影响, 又使他能够在拒
绝为执政党做 传声筒 的同时在公众心目中建立起良好信誉。
胡鞍钢的 2020年的中国: 一个新型超级大国 一书, 部分脱胎于他在2007
年出版的国情研究系列著作之 2020中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10
在本书中,
他对前一著作的内容及其所关注的重点做了很大扩展, 并主要从跨国家比较的
角度分析了中国崛起所涉及的诸多领域。作为对作者有关中国经济转型评论的
补充, 本书还分析了胡鞍钢在近年来所关注的诸如人口发展趋势、公共卫生、教
育与人力资源、科技乃至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本书中丰富的经验数据、多学科
综合研究的性质、对中国概念的本土化解释以及发人深省的、有关中国崛起论
述, 使其对认识中国在当代世界中的角色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
二、 中国前景乐观论 与 中国崛起例外论
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即将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出版的新书 2020年
7    
中国前景乐观论 和 中国崛起例外论 的中国: 一个新型超级大国 包含了两个重要主题, 分别是:   中国前景乐观论
与 中国崛起例外论 。
关于前者, 胡鞍钢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转型及其在 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历
史性复兴持一贯乐观的态度, 即便是在这个国家面临诸如1989年天安门事件、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 SARS危机、2008年汶川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机等
严峻挑战的关头亦是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他忽视了中国所面临的诸多严峻挑
战, 相反,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 他比其他中国学者更加积极地呼吁对一些挑战
加以关注, 其中包括经济发展失衡、环境退化、能源低效率使用、公共卫生危机以
及官员腐败等。尽管中国有很多官员和学者因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和第
二大经济体而感到欢欣鼓舞, 但胡鞍钢并未轻言胜算, 而是提醒公众中国已成为
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11
但是, 在注意到这些严峻挑战的同时, 基于对一系列因素的认识, 胡鞍钢仍
对中国在未来十年乃至更远的时间里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势头持乐观态度。
这些因素包括中国坚实的工业基础、新建成的世界水平的基础设施、高储蓄率及
有效吸引巨额外资、巨大的国内市场、人力资源优势以及这个国家所做出的向内
需拉动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承诺。在这本书中, 胡鞍钢指出, 到
2020年, 中国将不仅仅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而且还有可能
因为其教育、创新机制和清洁能源方面的成就而成为一个 成熟的、负责任的、
充满吸引力的超级大国 。
而关于这本书的第二个主题, 胡鞍钢显然知晓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一个主
流观点, 即: 新兴超级大国往往会在势力范围、自然资源、市场准入及军力优势等
方面与业已存在的超级大国之间发生零和竞争, 一个崛起中的超级大国将动摇
现有的国际关系体系。但是, 胡鞍钢相信, 中国的崛起对这一规律而言将是一个
例外。用他的话讲, 中国将建成为 一个新型超级大国 。胡鞍钢指出, 在相互
依存度日益加强的当今世界,   中国既没有条件也没有愿望去取代美国而成为
世界唯一领袖 , 中国 需要同美国合作, 从而有效应对在经济、政治、能源及环
境问题上的全球挑战 。
当然, 外国分析人士不会那么幼稚, 那么轻易地接受胡鞍钢的观点。 中国
前景乐观论 和 中国崛起例外论 都应该并且将要在中国的决策者们应对持续
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的过程中经受长时间的检验。胡鞍钢的许多主张, 与其说反
映了某些现实, 还不如说反映了一种理想, 进而能够被恰当地理解为美好的愿望
和承诺, 而不是既定条件下或者不可避免的前景。即使胡鞍钢真诚地认识到
(对此我没有任何怀疑)中国既不应该意图取代美国而成为世界唯一领袖的战
略, 也不应该以好战和以强凌弱的政策对待周边国家, 他也很难保证事实就将一
定如此。所以, 有国际关系研究学者认为, 超级大国间竞争的逻辑和实质将有可
能驱动崛起中的超级大国对现存的超级大国采取更富侵略性和敌意的行为方
式。
12
8    
学术界 2011. 4 学术探索外国批评人士还可能会怀疑胡鞍钢的观点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中国的主
流学者和政治群体的认识。实际上,   中国前景乐观论 和 中国崛起例外论 都
受到国内一些学者的批评。不过重要的是, 应当注意到即使是在中国国内, 关于
其对超级大国地位的诉求和对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影响所进行的评估也和别处一
样, 众说纷纭, 争论颇多。但外国决策者和分析人士决不能据此就草率地低估胡
鞍钢所做的预言。在某种程度上, 他的确为中国的决策者提出了全面的战略框
架, 以指导中国在崛起之路上迈出下一步, 并寻求使其对世界的积极影响最大
化, 使其迅猛发展的消极影响最小化。由于超级大国之间爆发冲突的代价过于
高昂, 这决定了包括中美两国在内的全球各国政策制定者和公共事务学者都应
当遍寻化解矛盾的各种选项和方案。因此, 对外国分析人士而言, 有必要对胡鞍
钢这位富有影响力的中国思想家做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 包括他的生平、专
业背景、学术追求以及整体的世界观。同时, 胡鞍钢的主张也应该被放在中国战
略思想界更广阔的范围中进行评价, 尤其是在与国内其他公共知识分子看待上
述两论的方式进行比较时更应如此。
三、 中国前景乐观论 的理由
总的来看, 中国公众现在普遍认识到其国家的方兴未艾, 或按胡鞍钢的话来
说, 中国是一个处在途中的 新型超级大国 。这种凯旋情绪在中国过去十几年
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得到了验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北京成功主办奥运
会, 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使得上海重新崛起为国际性的都市中心, 以及在沿海和内
陆地区的迅速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 载人航天计划, 还有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
力, 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新兴的自豪感和乐观情绪。
在当今世界中, 中国的经济实力可以在许多方面得到证实。2009年底, 中
国的外汇储备达到2. 4万亿美元, 占世界总量的 30.  7%, 中国连续第四年作为
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13
2010年最后一个季度, 中国(包括香港)持有24.  3%的美
国国债。
14 经济学人 杂志最近指出,   中国在乐观地向前发展 。
15
文章中还
提到: 在过去的400年时间里, 西方的发展受益于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乐观
比较优势。 但是现在, 大量民意调查显示出不同的趋势。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
调查,  87%的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家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而只有 30% 的
美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家是在正确的方向上。
16
胡鞍钢对中国发展持乐观态度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正朝着新型超级大国的
方向发展, 其令人惊叹的国有资产、新建基础设施、巨大的国内市场、人力资源优
势, 都为 中国乐观论 提供了实证支持。在这本书中, 胡鞍钢提出了大量信息
和统计数据来支持他的乐观态度。他还指出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还有些他没有
讨论的成就也经常被中国的其他学者提及。在对中国未来持乐观态度方面, 有
必要强调以下四个领域:
中国旗舰国有企业的崛起。在上世纪 80、90年代, 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
9    
中国前景乐观论 和 中国崛起例外论 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前, 中国国内和国外对国有企业的前景多持消极态度, 尤其是
对中国的商业银行。这种看法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1998年银行不良贷款占到国
有商业银行资本的40% 。而胡鞍钢指出, 到了2008年, 这些银行的不良贷款已
经降到2%至3% 。中国全部国有企业的利润也在1998年 2% 的基础上增长了
三倍, 到2008年达到 7% 。胡鞍钢还是在改革时代第一个批评市场教条主义、
支持加强国有企业实力的中国经济学家。他说:   市场并非无所不能, 不应该将
它神圣化 。
17
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似乎支持胡鞍钢的这些观点。有趣的是, 早在 2009
年, 世界十大银行中有四家是中国银行, 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
国银行高居榜首。
18
十年前, 美国银行主导世界银行业的前十名, 没有中国的银
行, 甚至差距还很大。如果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成就可以由企业在全球财富500
强名单中的数量来衡量的话, 那么中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胜利者之一。
中国在世界 500 强名单中的企业数量由 1995 年的 3 个增加到 2010 年的 46
个。
19
尤为引人注意的,  2010年中国排名前15且进入世界财富500强的企业都
是国有企业。
交通运输业的显著发展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十年里, 中国的交
通运输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 尤其是公路、铁路、桥梁和港口建设。
截止到2010年, 国家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 7. 4万公里, 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
二位。
20
事实上, 中国直到1999年秦皇岛- 沈阳高速铁路定项前都没有一条高
速铁路, 到2010年全国已建成 7400公里的高速铁路, 在世界居于首位。据估
算, 到2020年中国的20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将达到总长1. 8万公里, 超过世
界高速铁路总长度的一半。
21
此外, 世界三大跨海桥均位于中国: 青岛海湾大桥
( 41. 6公里), 杭州湾跨海大桥( 36公里), 东海大桥( 32.  5公里), 这三大跨海桥
均是在最近五年修建完成的。
2009年的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 有六个位于中国, 包括上海、香港、深圳、
广州、宁波、青岛。
22
而就在20年前, 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港口能够进入世界前20
位。
23
中国在基础设施, 尤其是一些最先进的运输项目上的快速发展, 不仅为其
他发展中国家所羡慕, 而且也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展现了其成就。这些新建成的
交通基础设施将促进国内和国际贸易, 使中国在接下来几年里在世界经济体中
更具竞争力。
世界最大的新兴中产阶层市场。胡鞍钢和其他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持乐观
态度的学者认为中产阶层的迅速崛起和爆炸性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归功
于未来可预见的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在某种程度上,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主要
的中产阶层市场之一。例如,  2009 年, 中国的汽车产量和销量达到 1380 万和
1360万辆, 分别使中国第一次成为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
国。
24
知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基于对全国大规模调查, 在其2010年出版的一本书中
10      
学术界 2011. 4 学术探索指出: 中国的中产阶层(根据职业、收入、消费、自我界定等定义)在社会结构中
的比例从2001年的 15%上升到了23% 。
25
陆学艺还预测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
间里, 中国的中产阶层将以年均1% 的速度增长。
26
陆学艺还认为,  20年后, 中
国的中产阶层人口将达到全国总人口的 40% , 达到与西方国家的同等水平, 这
也将使得中国成为真正的中产阶级国家。
27
根据布鲁金斯学会两位研究人员最
近的研究, 2009年中国中产阶层只占全球中产阶层的4%, 是世界第七大中产阶
层国家, 但是, 20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市场。
28
中国对教育和创新的重视。胡鞍钢在这本书中用了两章来阐述教育、创新、
科学技术对于中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性。胡鞍钢指出, 中国作为自然资
源紧缺的大国, 应该将人力资源放在第一位。胡鞍钢和他的同事们乐观地认为
中国在各级教育上已经取得巨大进步。自从2001年以来, 全国县以上的所有小
学和中学都提供英语教学。而在美国, 提供外语教学的小学和中学分别从1997
年的31% 和71% 减少到 2008年的25%和58% ,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财政投入
的限制。此外, 美国只有3% 的小学和4% 的中学开设中文课程。
29
胡鞍钢在这本书中写到, 2009年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经达到 9800
万人, 是1949年( 185, 000人)的543倍。2009年, 中国有 2100 万注册大学生,
中国已经超过美国( 1800万), 成为世界接受高等教育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
在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中, 每七个博士学位研究生, 就有一个是中国的公民。
30
2008年, 中国公民在国际主要期刊上发表的关于科学和技术的论文占全世界论
文总数的11. 5%, 仅次于美国的 26. 6%。在一些研究领域, 如生命科学和生物
工程、纳米技术、激光技术、电动汽车等领域, 中国已居世界领先地位。2010年,
中国政府发布了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 2020) , 对未来十年从海内
外招募和培养高技能的劳动力设计了宏伟蓝图。
31
四、挑战 中国前景乐观论
当今的中国知识分子绝不是毫无疑问地同意胡鞍钢这本书中所阐述的乐观
观点。事实上, 学术界一些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国际关系学等领域的知名学
者正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积极的辩论。他们通过学术著作、政策报告、
媒体评论、博客文章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还有的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站, 或者金
融时报中文版等半学术性网站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这些文章大胆批评着中
国当局, 但这些热门网站仍然在官方审查下保留了下来。
32
一般地, 批评者认为
乐观者对中国发展的乐观情绪是毫无依据的, 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既不可
取, 也不可持续。
应该指出, 这些批评多数没有直接挑战胡鞍钢的结论, 但却是对公众视野中
所谓 中国模式 的回应。
33
然而, 这些批评者往往认为乐观主义者(如胡鞍钢)
对中国的整体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的预言具有很强的误导性。他们拒绝乐观的
态度, 拒绝相信中国整合了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集权专制来实现持续增长。这
11      
中国前景乐观论 和 中国崛起例外论 些悲观的批评同样具有广泛而全面的评估, 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外交政策等领
域的评估。
批评人士承认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傲人的经济发展表现, 但是他们
认为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中国的社会经济现状, 如廉价的劳动力、工业化初级阶
段的特性、移民带来科技扩散效应、对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的忽视等。包括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内的许多国内著名的学者认
为, 中国的人口红利将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内枯竭。
34
胡鞍钢也同样使用 人口红
利 这个词来表示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 为经济增长率的提高提供了动
力的这一现象。蔡昉进一步指出, 当前中国南部以及东部城市出现的劳动力短
缺现象预示着中国经济将经历深远而重大的转变。
另一位批评人士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余永定, 他是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前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
委员。他认为不仅 中国的快速增长是在极高的代价基础上取得的 , 并且这种
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 现如今已经穷尽了其潜力 。
35
余指出, 当前中国各地方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对房地产行业过度投资, 投资
额已经占到全国总投资的四分之一, 这种现象令人堪忧。就像余所描述的, 房地
产行业泡沫的兴起不仅对预测中国未来的发展轨道, 预估何时赶超美国的经济
学家和战略家来说将会是一次打击, 对刚刚 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的中国来
说也是一场杀伤力极强的灾难。
36
余认为中国一些广为人知的竞争优势实际上
是一把双刃剑。如中国大量持有外汇储备意味着当美元汇率大幅浮动时, 中国
经济也将随着经历大幅波动。
37
余警惕地意识到, 中国丧失当前的超强发展劲
头而回退到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针对中国大型国有企业飞速增长, 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这一现象, 批
评人士们认为国有企业的寡头垄断不仅损害了外国企业的商业利益, 也不利于
国内私有企业的发展, 因此不利于实现中国市场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这恰恰
解释了广为流传的一个新词的内涵 国进民退 ; 该词被用以批评 国富民
穷 的发展趋势。中国学者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  2009年中国最大的 500家私
营企业的净利润总和不及中国移动、中国石化两家国有企业的净利润总额。
38
与此相比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2009年私人部门的净投资回报率为8.  18%而国
有企业同期只有3.  05% 。
39
中国移动的惊人发展至少部分归结于其在国内电
信行业的垄断地位。大型国有企业享有国内电信行业的垄断地位使得这些旗舰
企业毫无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这很好地解释了一个看似悖论的现象: 在过去
约十年的时间里, 尽管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盈利经历了戏剧性的增长, 并且跻身
世界财富500强, 但是无一中国品牌真正地在世界市场上独领风骚。中国对于
创新的强调似乎仅流于言辞而缺乏实质内容。
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前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大型国有金融
公司)董事总经理兼研究部主管许小年近来已成为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主要批
12      
学术界 2011. 4 学术探索评者。许小年以 权贵资本主义 来表达自己对当今中国的国有垄断发展趋势
所持的保留态度。
40
他认为在过去几年中国有企业的迅速扩张实际上是违背当
初邓小平的发展主张。在他看来, 中国正从近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吸取了错误
的教训, 向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41
他认为国有企业发展的主要既得利益群体是
腐败的官员, 而不是中国的人民大众。他相信当今中国真正的企业家只存在于
私人企业中, 因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既缺乏企业家精神也没有为其公司的亏损
负责的责任感。
42
许多批评人士也相信商业特殊利益集团掌握了过大的权力。清华大学社会
学系孙立平教授认为, 房地产利益集团在过去的十年里积累了巨额的经济和社
会资本。
43
这一企业利益集团拥有的权力解释了为何中国用了13 年的时间才
通过了 反垄断法 , 为何90年代中期的宏观调控政策毫无作用, 以及为何沿海
城市显而易见的房地产泡沫仍然持续增长。在这所有的例子中, 企业或者工业
利益集团都以制造政府政策僵局或操纵政策以利己的方式侵犯了政府的政策制
定过程。
中国政府近来承认, 在 121个由国资委监控下的企业中, 超过70% 的企业
涉足房地产行业和地产开发。
44
这些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经营大约2500家酒店,
官方媒体也批评这些企业 不务正业 。据新华社报道, 中国政府近来要求78
家国资委企业退出房地产行业。
45
有些人推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 部分
中国经济刺激计划资金( 4万亿元人民币, 折合5860亿美元)被不恰当地花费在
了房地产开发上。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一位资深研究人员的研究,
32%的经济刺激计划资金被投资在了房地产行业。
46
孙立平还认为房地产行业
激增的投机现象加大了国家经济的不平等, 即使仍然存在可能性, 城市低收入群
体加入中产阶级的希望更加渺茫。孙强调了两种并行的, 具有政治风险性的趋
势 顶层的寡头垄断和底层的分裂 它们正积蓄着动能, 可能将引起国家
的 断裂 。
47
与胡鞍钢对中国教育和创新所持的乐观态度相反, 一些批评人士指出在过
去的二十年时间里出现各种形式的 教育腐败 : 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以牺牲质
量为代价, 录取偏向, 过度捐赠和收取杂费, 教职员工委任和升职中存在 学术
近亲繁殖 , 教学和研究中的政治干涉以及抄袭等。
48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国际
竞争力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而被大大削弱。最近一项研究表明, 在所有中国出
生的并于2002年在美国获得科学和技术领域博士学位获得者中, 截止 2007年,
只有8% 回国发展, 该比例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是最低的(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印度的比率达到19% , 台湾为57%, 墨西哥为68% , 泰国为 92% )。
49
这项研究
削弱了中国政府关于其成功吸收接受过国外教育的知识分子回国工作的宣言的
可信度。
最重要的是, 许多批评人士主张, 以创新为导向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一个政治
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取得成功, 当前中国政治控制和媒体审查的局面是严密
13      
中国前景乐观论 和 中国崛起例外论 的。著名政治学家刘军宁也表示对中国的乐观前景不敢苟同。
50
一些批评人士认为, 与 中国模式 有着紧密联系的 中国乐观论 往往会导
致外交政策上的傲慢心态, 进而与邓小平所倡导的低姿态外交产生另一种偏离。
在一篇近来广为流传的文章中, 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
所所长资中筠对 中国乐观论 进行了猛烈抨击, 特别是近年来对中国的 盛世
之颂。
51
资中筠尖锐地指出, 在 盛世 的光鲜外表下, 她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刻
的危机感。她认为, 在国内方面,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基本陷于停滞, 审查制度
达到了某种可怕程度。而在外交政策方面, 中国在2010年的状况也令她不安。
这一系列对于 中国模式 的批评来自于蔡昉、余永定、许小年、孙立平、资
中筠等学者。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学者都没有被认定为反政府的政治异见者。
相反, 他们大多数都是很有名望的公共知识分子, 甚至与中国政府的许多高级官
员有着紧密联系。
52
虽然他们的一些观点显得有些耸人听闻, 但确实有力地挑
战了近来人们对中国的普遍自信。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一些可能因 中国模式
或 中国乐观论 而带来的问题, 胡鞍钢本人并不应该受到批评, 例如经济决定
论、权贵资本主义、既得利益集团政治、或对人口问题的忽视。事实上, 在中国面
临的人口问题上, 胡鞍钢很早就发出了警告, 并且不晚于这些批评人士。甚至可
以说, 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方面, 胡鞍钢比这
些批评人士更加具有远见以及影响力。更重要的是, 胡鞍钢对中国未来的乐观
态度并不是建立在寻求侵略性外交政策的基础之上的。
五、挑战 中国崛起例外论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质、地理环境, 以及特殊的社
会经济和政治状况, 因此在国际事务方面都具有某种形式的特殊性。一个国家
的一种或多种特征可能会导致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运转, 而大国的 特殊性 尤
其会对国际事务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 美国特殊性即是指美国与其他国家
(包括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深层次的不同 原因有很多, 包括无封建主义历
史, 清教徒传统, 广袤而资源丰富的领土, 民族大融合, 民主思想与共和主义、平
等主义、个人主义、平民主义的结合, 以及强大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53
虽然学者
们对美国的特殊性有不同的理解, 但这一学派普遍认为美国永远是 山顶上一
座光芒耀眼的城市 。尽管各种国际事务和历史力量曾深刻地影响了几乎所有
的大国, 但美国的权力不会因这些事件而削弱。
虽然人们认为, 中国人比世界上其他各国人民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他们所拥
有的悠久而光辉的历史, 以及丰富而独特的文化, 但 中国特殊论 在中国的国
际事务探讨中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术语。近年来对 中国特殊论 的讨论往往与
中国模式 紧密相关, 即对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特殊感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康晓光(曾与胡鞍钢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共同工作, 也曾共同著书)
在2004年发表了一篇学术文章详细论述这个问题, 成为第一批使用这个概念的
14      
学术界 2011. 4 学术探索中国学者之一。
54
近年来, 中国学者开始将这一术语用于 中国和平崛起 的讨
论中。
55
在中国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这一概念的支持者中, 最有影响力的是原中央
党校副校长、担任过许多国家领导人助手的郑必坚。郑认为, 中国崛起成为世界
主要大国的道路不会引发传统上的强权冲突或战争。
56
他认为中国的崛起与传
统上大国的兴衰是完全不同的, 不会引发霸权冲突, 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 近
代国际历史上, 大国间的政治主要围绕着意识形态展开, 例如前苏联领导的共产
主义集团与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冲突, 而中国的崛起并不试图与西
方国家展开意识形态斗争。用他的话来说, 中国的目标只是出口更多的计算机,
而不是输出意识形态或革命。
57
第二, 西方帝国主义强国为了扩张而在海外建
立了许多军事基地, 但中国与它们不同, 中国并不寻求这样的攻击性、军国主义
导向的外交政策。郑认为, 和平崛起的观念将会使中国避免走向军国主义。第
三, 西方在工业化进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不可持续的资源, 而中国将从中吸取教
训、以更加高效节能的方式推进工业发展。第四, 中国不会进行大规模移民, 因
为这会给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邻国带来焦虑和挑战。
胡鞍钢非常赞同郑必坚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视角。在这本书中, 胡鞍
钢通过更加系统地观察中国实行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观意愿与客观原因, 更深入
地探讨了这个战略。根据胡鞍钢的分析, 中国崛起特例论的提出基于以下几点
中国特有的因素。首先, 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外国列强的侵略与凌辱, 中国一直
秉承着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的中国的传统思想。胡鞍钢认为, 中国既不会追
求霸权外交, 也不会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第二, 中国必须努力实现 节能环
保的绿色发展 , 而不是完全采用西方以环境与能源为代价的工业发展模式。
第三, 中国领导人在国内发展方面仍然会继续强调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医疗改革
体系的不完善、能源的低效性以及生态问题。这种立足于国内的以人为本的政
策会让中国远离好战外交政策。第四, 人力资源的发展是中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基于这个原因, 中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最终取决于 从知识封闭的国家向知识开
放的国家的转变, 以及从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向全球领先创新国家的转变 。
胡鞍钢认为, 知识经济的时代应该是 合作而非竞争的时代 。因此, 胡鞍钢总
结认为, 中国的崛起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机遇而非威胁 。
当然, 一些外国分析家并不会天真地混淆承诺与现实的概念。中国外交政
策的真正目的需要最终以行动而非中国领导人或其如郑必坚、胡鞍钢一样的顾
问们的口头承诺来判断。一些西方的批评人士甚至可能会质疑说和平崛起和中
国特例论的概念只不过是中国领导人的外交姿态的一部分, 只是为了缓和中国
周边国家以及其他一些强国对中国以对外扩张的军事强国的形象出现的忧虑。
然而, 值得指出的是, 还有另外一派学者和智囊认为在中国势头愈来愈突出
的中国和平崛起的概念实在幼稚。自郑必坚提出这个概念以来, 中国的批评人
士对这个概念在国内国外的接受程度表示怀疑。
58
比如, 清华大学著名政治学
15      
中国前景乐观论 和 中国崛起例外论 家阎学通认为中国和平崛起这个概念容易让人困惑且缺乏影响力, 因为 崛起
与 和平 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将 崛起 与 和平 都作为目标,
即中国要找出一种与其他通过军事手段达到崛起目的的强国不同的方式崛起。
第二种理解将 和平 视为手段, 将 崛起 视为目的, 即中国用 和平 的方式来
达到最终 崛起 的目的。第三种理解将 和平 视为目的, 将 崛起 视为手段,
因此可以理解为中国要崛起以为世界和平做贡献。
59
根据阎学通的理论, 这些
不同理解引发的争议在决策过程中会立即显现, 因为没有政府会在不断变化的
国际游戏中始终严格遵循唯一的承诺。因此, 阎学通指出,   和平崛起 的概念
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的观点。包括军队中的批评家在内的中国一些其他批评家,
如罗援少将, 最近也对在中国外交政策决策层和智库中普遍出现的 和平主义
或 反和平化 的观点进行了批评。罗明确指出这种和平主义者的思想将会使
中国重蹈二战后日本发展的覆辙 陷入美国阻止其发展成为超级大国的圈
套。
对 中国例外论 最强烈、最直白的批评来自于 2010年的畅销书 中国
梦 , 作者是国防大学军队建设研究所所长刘明福大校。刘在书中明确指出, 中
国应该实行一种新的军事崛起的发展战略, 以获得并坐稳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
际领导地位。
60
刘认为中国崛起符合国际体系中权利转移的规律, 因此他反对
中国特例论。他认为霸权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刘的书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研
究, 而是基于一些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对中外战略学家观点的参考。大部分中
国领导人和公共知识分子可能不同意刘明福的观点及战略视角, 但是他的观点
确实代表了一些国际关系学者、意见领袖, 特别是中国军事战略家的想法。
在书中, 刘明确指出, 中国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跃居世界头号强国。
61
为了
论证这一战略目标, 刘辩称, 此亦为上一世纪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共同目标: 辛亥
革命中, 孙中山将他的伟大理想阐述为将中国建设成为 世界第一富强之国 ;
毛泽东的 大跃进 目标是全面赶超美国; 邓小平的 韬光养晦 策略致力于实现
三步走 战略, 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
62
根据刘的观点, 中
国代替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或按照刘所称 冠军国家更替 , 将在不久的将
来实现。刘呼吁中国领导人及公众牢记, 不要 幻想 美国会在 中国崛起 问题
上或在现存超级大国与新兴超级大国和平共处的可能性上表现出任何善意的想
法。
刘认为, 美国意在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 以及军事上全面遏制中国。他的
观点受到中国军事机构的其他分析家们的广泛认同。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近期
公开发表言论, 强调 和平不会从天而降 。
63
他似乎热情呼应了刘的中心论点
之一, 即要加快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建设。依照部分中国分析人士, 特别是军事分
析家的观点, 中国崛起的真正和最终手段是要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与美国抗
衡。刘认为这样做背后的原因更多是为了应对美国欲击败中国的想法。
64
他坦
言, 中国梦 应该是成为超级军事大国, 否则中国将只能 噩梦 缠身。
65
16      
学术界 2011. 4 学术探索这一切围绕 中国乐观论 和 中国例外论 的争论正表明了胡鞍钢研究工
作的重要性、原创性、复杂性、前瞻性和全面性。这些争论还揭示了中国当前知
识分子群体中观点的多样化, 以及他们对于中国未来所持有的不同看法。关于
书中围绕中国崛起的前景及其对21世纪世界和平繁荣将产生何种影响的分析,
每一个读者可以对作者的观点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中国
国内围绕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争论和愿景是重要的, 无论对于中国自身未来的
发展还是其与外部世界的交互影响尽皆如此。作为 中国乐观论 和 例外论
的主要倡导者, 胡鞍钢将帮助我们增进对于这个发展变化迅速的国家所面临的
紧迫问题和长久挑战的理解及认识。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 这本深具启发性和
前瞻性的书也将推进在新的全球环境下国际社会对于权力和责任的全新认识。


注释:(略)閱讀全文

作者為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主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他的研究聚焦于中国政治领导人的转型、代际更迭和技术发展。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