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做美國出氣袋的日子,也許將隨着美國總統大選兩個多星期後舉行而暫告一段落。數天前上演的次回合電視辯論,現任總統、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和他的共和黨對手羅姆尼,爭相抨擊數落中國,比拼誰對華更強硬。星期一在佛羅里達州舉行的最後一場辯論將以外交政策為主題,且看兩人會否把「詆譭中國」(China bashing) 這玩意推向高潮。
其實,北京也毋須太介懷這些剌耳之聲。競選時矢言屠龍的候選人,入主白宮後往往擁抱熊貓,這是美國總統大選的劇本,所有政客都照演如儀。可不是嗎?候選人列根批評卡特總統與中國建交,說要升級對台灣關係,但列根總統後來訪華時,指中國只是「所謂的」共產國家。候選人克林頓指責總統老布殊向「北京屠夫」叩頭,但克林頓總統把人權與貿易脫鉤,大力推動「戰略夥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候選人小布殊視中國為「戰略對手」,總統小布殊在到訪白宮的温家寶總理面前斥責台灣製造兩岸麻煩。候選人奧巴馬照例批評上任對中國軟弱,奧巴馬總統則要達賴喇嘛走白宮的垃圾後門。毛主席或許真是對的,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
位於華盛頓的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最近舉行了一場題為「美國下任總統應該怎麼對付中國?」的研討會,內容不乏真知卓見,比起有熱無光的競選辯論有意思得多。四位講者皆具份量:外交關係理事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的亞洲研究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曾任尼克遜總統訪華時首席翻譯員的傅立民(Chas W. Freeman, Jr.)、前駐華大使芮效儉(J. Stapleton Roy),與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閻學通。
大家異口同聲表示,總統競選論及中美關係的水平慘不忍睹。易明說兩位候選人把中國作為美國本身經濟痼疾的代罪羔羊,她呼籲大家勿理會他們的競選言辭,因為將與當選者的政策無關。芮效儉表示,要去應對艱難的中美關係,要訣是不要使之難上加難,候選人正在幫倒忙。傅立民開玩笑道:「假如上帝真的讓我們有選擇的話,衪便應當賜給我們認真的候選人和選舉方式,方能有討論。」(由於本欄專注西方如何看中國,所以閻教授的發言從略。)
步入正題,研討會嘗試解答三大議題:
第一,美國下任總統應該更加懷疑中國的經濟雄心嗎?
傅立民開宗明義稱,美國面對的不是中國問題,而是由其他因素形成的整體競爭力問題。他說:「如果中國人願意來此冒險投資和生產,我認為是一大好事。」他說美國於1880年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以來,在世的美國人首次面臨屈居次席,因此還未開始調節心理。傅立民又反駁兩種普遍的對華貿易指控:侵犯知識產權與搶走就業。他指美國也是靠抄襲起家,直到1898年才開始發財立品。問題必須要正視,但這是所有發展中國家的通病,絕不是中國獨有。至於指中國搶走美國工人飯碗,他說現在中國也因工資上漲而把工作輸往越南和孟加拉。傅立民總結道:「中國市場到1850年一直雄倨全球,現今正重振聲威。我們與其抱怨,不若好好利用,並設法競爭才對。」
芮效儉跟主流意見唱反調,指中國經濟增長帶動美國出口,基本上有助美國就業。他說:「奧巴馬總統訂下出口增長15%的目標,只有在中國能達標。」全美國四百三十五個國會選區中,四百二十個出口最多之地就是中國。至於流失工作,他指美國經濟從製造業轉型至服務業,流失工作已有五十年,但同時亦有增加就業。芮效儉舉日本為例,三十年前在美國成眾矢之的,現在美國的外資有20%來自日本,創造了大量工作,「中國的投資也能帶來同樣的事」。
易明反求諸己,認為美國應該做好自己的事來增強競爭力,例如改善教育與醫療。國內百病叢生,自然尋找藉口。她說:「老實說,如果美國昌盛,我想中國在很多方面都會變得無關痛痕。」
第二,美國下任總統應該更着力軍事圍堵中國嗎?
芮效儉分析道,美國要有強大軍力去保衛核心利益和支援盟友,這是美國的國家利益所在。中國要捍衛領土也是正當的利益,但過去一百五十年往往無力護國,因此目前利用經濟增長來增強軍力。他說:「問題在於,增強到多少才足夠?」芮效儉不認為中美雙方的利益必然相衝,他指中國共有十四個接壤鄰國,至少四、五個具核武實力;美國則有兩大洋相隔,鄰居只有加拿大與墨西哥。大家處境不同,要各自因應。
傅立民以正視聽,希望大家放棄「圍堵」這名詞。他說肯南(George Kennan)1947年始創用來對付蘇聯的圍堵政策,前題是只要不容蘇聯擴張,其內部矛盾最終會弄垮它,結果真的如是。但中國與蘇聯風馬牛不相及,中國已全面融入全球經濟,世界上很多問題非中國合作解決不可。他說:「這不是美蘇爭霸,如果真是如此,恐怕我們將是長遠來說實力資源追不上的一方,不是中國。」
傅立民又認為,根本的問題不在於中國態度轉硬,而是中國實力日強。他說過去四十年中國非常順從美國領導,可以融入世界秩序獲利。但當中國經濟有朝一天趕過美國時,很難想像中國將繼續讓美國當先。雙方都要在這此消彼長的過渡期,學習如何自處,關係必定較往昔複雜、平等與更具競爭性。
易明不同意中國過去順從美國領導,在經濟領域也許有些默契,但在其他方面一向摩擦處處,因為中美的價值取向不同。
第三,美國下任總統應該準備多與中國妥協嗎?
芮效儉首先質疑使用「妥協」一詞,因為包含有向中國討好或退讓之意。他也不喜歡G-2的說法,好像中美兩國獨大,其他不值一晒。他認為歐盟的情况反而有參照作用,縱使大家心知肚明沒有德國與法國合作,歐盟甚麼也做不了,但沒有人會稱德法為G-2,因為還要有像意大利及英國等其他大國肯首才行。芮效儉表示,天下間有太多事情(例如敘利亞、朝鮮,和氣候變化等全球危機),需要中美携手合作,所以不是與中國妥協的問題,而是要連繫雙方的國家利益,從而找出建設之道來解決問題。
傅立民同意芮效儉的歐盟比喻,較冷戰兩強争霸貼近中美現狀。他期望中美在權力重整的過渡期完結後,大國之間能重拾一點和諧、互相尊重與合作,否則甚麼事都做不到。
易明覺得大家高估了中美雙邊關係的能耐,她認為雙方未達通誠合作的地步。況且,有些事情可以並軌而行,各自修為,歐盟又可以主導某些議題,未必由中美獨佔。
這場研討會由BBC電台直播,收聽率當然不能與總統辯論相提並論。政客的表演固然生動具娛樂性,但候選人狂轟猛炸的活像是另一個行星上的中國,不及這幾位專家般踏實。夠了,準備好觀看星期一上演的大戲沒有?
廖建明是《南華早報》中文網的多媒體內容副總編輯